这件事,也让李振邦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东北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炽热情怀。
这里的“支前”运动,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融入到每一个普通人的血液和行动中。除了工厂加班加点生产,他在街头上看到太多感人的场景:
街道居委会组织家庭妇女缝制慰问袋,里面装着精心准备的炒面、肉干、针线包和写着鼓励话语的字条,针脚密密麻麻,寄托着后方母亲、妻子们的牵挂。
孩子们把捡废铁、挖药材换来的零钱,郑重地投入“捐献飞机大炮”的募捐箱,小脸上满是神圣的表情。
农村赶着大车,将最好的粮食、蔬菜送往收购站,口号是“要人有人,要粮有粮”!
甚至,连黑瞎子屯那样的偏远之地,后来他也听说,屯民们也将积攒的皮货、山货拿出来捐献,由新任的屯长送到了区里。
这是一种源自土地最深处的、最朴素的爱国情感。他们也许说不出了什么大道理,但他们懂得“保家卫国”的份量,愿意倾其所有,去支持那些“最可爱的人”。
李振邦的工作,也更多地与维护这种“大后方”的稳定联系在一起。他参与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好商;调查散布谣言、动摇人心的可疑分子;配合街道整顿社会秩序,确保支前物资运输畅通无阻……
忙碌中,他偶尔会收到来自南方的信件。父母的信里,多了对北边战事的担忧和对他的牵挂。林淑娴的信,依旧含蓄而温暖,谈及上海也在全力支援前线,并叮嘱他注意安全。他每次回信,都报喜不报忧,只说自己工作顺利,一切都好,将那份思念和情愫,深深埋藏在心底。
一天深夜,李振邦和小陈处理完一起纠纷回局里,路过火车站。只见站台上灯火通明,一列军列即将启程。满载着年轻战士的闷罐车厢门口,挤满了送行的人群。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抹着眼泪,有抱着孩子的年轻妻子强忍悲痛,有兄弟姐妹用力挥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不知是谁先唱起了这首如今已响彻神州大地的战歌,很快,整个站台都响起了悲壮而雄壮的合唱声。火车汽笛长鸣,缓缓启动,歌声、哭声、叮嘱声、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震撼人心的离歌。
李振邦和小陈站在远处,默默地看着,听着。寒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角,也吹不散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感动与责任。
“班长,”小陈声音有些哽咽,“咱们在后头,可得把家守好了!”
李振邦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望着那列消失在夜色中的钢铁巨龙。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2yq.org)沪上警事:1950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