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丽娅捏着笔的手微微发抖,却在看到“商路梦”三个字时,忽然定住了。她想起去年跟着父亲去集市,因为算不清账,一担葡萄干被多扣了两成价钱,父亲蹲在墙角抽烟,烟袋锅敲着石头,半天没说一句话。那天她就想,要是自己会算账、会写汉文就好了。
笔尖落在纸上,她先写“我家有五峰骆驼”,又划掉,改成“商队的驼铃里,藏着我认识的第一个汉字‘数’”。写着写着,她忽然笑了——原来那些被先生逼着背的《千字文》,那些在沙地上练了无数遍的算术题,早就变成了心里的光。
隔壁案前,阿木正咬着笔杆盯着算术题。他爹是戍边的老兵,去年冬天冻伤了腿,家里全靠他去商队帮忙打杂。他最会算“草料账”,比如“一匹马每日吃三斤草,十匹马存三十天的草料,需多少石”,这样的题对他来说就像喝水一样容易。可最后一道题难住了他:“胡商用两匹丝绸换五匹棉布,汉商想用十匹棉布换丝绸,该换多少?”
他想起先生说的“等价交换”,在草稿纸上画了两匹丝绸,旁边画五个小方块当棉布,然后一点点往上添,画到第十个方块时,忽然一拍脑门——原来这么简单!
小石头的胡语翻译最费劲。他是流民的孩子,胡语是跟商队的孩子学的,说起来溜,写起来却总缺笔画。他对着“禁止强买强卖”这句,在纸上涂涂改改,把“强”字的右半边写成了“虫”,自己看了都笑,赶紧擦掉重写。
考场上很静,只有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偶尔有孩子翻动考卷的轻响。沈清辞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看着窗纸上渐渐亮起来的天光,想起老驼夫说的回纥部落的邀请,又想起伊斯梅尔送来的玛瑙——他昨夜让木匠做了三个小盒子,打算把玛瑙嵌在里面,刻上“不负所学”四个字。
晌午时分,最后一个孩子交了卷。算术先生抱着考卷笑得合不拢嘴:“沈先生你看!古丽娅的作文写得比汉文先生家的娃还好!阿木的算术,十道对了九道!小石头那翻译,虽然字歪歪扭扭,意思全对!”
沈清辞接过考卷,一张张仔细看。古丽娅的作文里写:“我想教会商队的人写‘信’字,这样我爹就能给家乡的奶奶写信了。”阿木在算术题旁画了个小骆驼,旁边写“这是我家的‘风影’,它能驮三担货”。小石头的翻译下面,用胡语写了句“先生,我明天还能来学字吗?”
他把三张最好的考卷叠在一起,忽然听见院子里吵吵嚷嚷。出去一看,只见伊斯梅尔商队的伙计们搬着木板进来,为首的笑着喊:“沈先生,伊斯梅尔先生说,考中的孩子得有新课本,这是他托人从长安捎来的《算经》和《汉胡对照词典》!”
孩子们围过去,摸着崭新的书本,眼睛比阳光下的玛瑙还亮。古丽娅翻开词典,正好看到“家”字的胡语注解,忽然转头对沈清辞说:“先生,我想把‘家’字教给部落里的人,这样他们就知道,学馆也是我们的家。”
沈清辞看着她手里的词典,又看向那些在晨光里蹦蹦跳跳的孩子,忽然觉得,所谓“不负所学”,或许不只是考上太学,更是把学到的东西,变成照亮身边人的光。
傍晚时,录取名单贴在了学馆门口。古丽娅、阿木、小石头的名字下面,各画了个小小的骆驼图案。三个孩子愣了半晌,忽然抱在一起跳起来,古丽娅的绣花帕子灯笼掉在地上,火光晃啊晃,映得“不负所学”四个字,暖得像团火。
(本章完)
喜欢逆转的朱砂请大家收藏:(m.2yq.org)逆转的朱砂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