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长匀细若丝线,一呼一吸一团炁。呼气,以口或鼻微微呼出体内浊气,同时意念丹田之气向四肢百骸微微扩散,温养筋肉骨骼,但主体仍固守丹田。呼气时,膝盖可微微下坐一丝,仿佛将气“坐”实。
呼吸务必深长、均匀、细缓,不可急促。一吸一呼间,感受体内能量的聚集。
第三式:意导周天,桩中生力。
气沉丹底火自生,烘烤关元暖融融;意导热流循脉走,通经活络力自增;待到丹田炁充盈,自冲三关返昆仑。
当丹田气感充盈、发热时(火自生),开始以内意导引。吸气时,意想丹田之气向后向下,过尾闾(长强穴),沿督脉(脊柱)缓缓上升。呼气时,意想气过夹脊,上玉枕,达头顶百会穴(昆仑)。吸气时,气由百会沿任脉前降,过膻中。呼气时,气回归下丹田。
此为一个简易的小周天循环。初练者不必强求气感贯通,只需 “意到气到” ,用意念模拟运行路线即可,重在疏导经脉,培养内气运行的习惯。过程中,始终保持桩架不动,外静而内动。
第四式:收功归元,温养丹田。
意散四肢百骸松,气归丹府缓缓收;双掌重叠抚脐下,左旋右转养真炁;徐徐起身慢行走,抖动手足功始成。
结束时,不可骤然松懈。首先将意念从周天运行中散去,引导气息缓缓归于丹田。
将搓热的左手掌心叠放于肚脐上,顺时针(补)轻柔旋转按摩36次,再逆时针(泻)旋转24次,温养丹田真炁。
心中默念:“收功圆满,神气归元”。
饶是如此内外兼修,半个时辰后,双腿已颤抖不止,仍咬牙坚持。直到收功归元才允许自己休息。
日头已经是正午,这是天池山一天中难得的温暖时刻。五脏庙开始唱空城计了,黄风走向食盒,开盖一看,顿时惊讶无比,之前原本冻的梆硬的饭菜此时却还冒着热气。惊讶之余又颇为感慨,别看这土地公生活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还真有好东西!
黄风怕又凉了,赶紧拿起碗筷就是一顿‘造’,风卷残云,不一会就剩下杯盘碗筷了,舔的比洗的都干净。
吃干抹净,开始打坐修炼内功,中午是阳气生发的时候,正好修炼内功。按师父教的内功心法修炼一个小周天后发现这个所谓的任督二脉极难突破。
任督二脉并非普通经脉,它们在道家内丹理论中被视为先天之脉,是人在母体中胚胎发育初期赖以生存的能量循环通道,类似体循环。出生后,由先天呼吸转为后天呼吸,此脉便逐渐闭塞,称为“断却先天路”。因此,打通任督二脉,本质上是一个 “逆返先天” 的过程,是违背后天生命习惯的“逆行”之举,其困难是根植于生命本质的。
黄风发现期间有三重阻碍,这第一重是尾闾关。此处是经脉转弯之处,结构狭窄,气至此处极易散溢或停滞。又由于气性沉降的原因,人体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内气(真气)由丹田生发,初始时其性尚浊,沉重下行,难以从此低洼之处“翻身”向上逆行。如同水之就下,难以倒流。修炼至此,常感觉臀部发胀、发热,但气就像被一堵无形的墙挡住,左冲右突也难以突破。或感觉气在此处散开,无法凝聚。
第二重是夹脊关。位于背部,正当两肩胛骨之间,与中丹田(膻中)相对的区域。对应胸腔与腹腔的分界(膈肌),是个受力紧张点。且此处经脉通道更为狭窄。凡俗忧虑、烦躁、压力等负面情绪能量,容易积聚于此,形成淤堵。心不静,则气至夹脊必遇阻滞。气至夹脊,如负山岳。背部肌肉紧张、板结,甚至酸痛。内心会莫名产生焦躁、不耐的情绪,杂念纷飞,难以继续。
第三重是玉枕关,也是最凶险的一关。在后脑枕骨粗隆下方,风府穴附近,连接大脑与小脑的关键区域。此处通道最为细小,骨质屏障最厚,且内部是生命中枢。气冲至此,已由浊转清,力量强劲,如同高压水流冲向最细的龙头,冲击力极大。若意念过重、强行冲击,轻则头晕目眩、耳鸣眼花,重则可能导致气血冲脑,引发严重不适,故古语云“莫忘勿助”。此处必须“水到渠成”,气足自行,不能蛮干。黄风在修炼时,气至玉枕,如顶重物,头胀欲裂,耳后如有风声呼啸。眉心、鼻根有强烈压迫感。
由此可知,内功心法不能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故而在运行一个小周天后,体内浊气已清,也就不再强行修炼。气清则身轻,这种内功修炼对于消除体能训练的疲劳感特别有帮助。
黄风站起身子,再次绕着寒潭跑了一圈,这次明显感到气血比上午跑时要平稳很多。这也让自己定下了,先练内功再练体能的修行方针。正所谓“去浊留清”。
接着开始练‘上三路’。一对石锁,一重一轻。重者(主锁)四十斤,用于练力;轻者(辅锁)二十五斤,用于练巧、练速。二者配合,刚柔并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南云山脉的黄风大圣请大家收藏:(m.2yq.org)南云山脉的黄风大圣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