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和谈而反对割地,似乎对自己和自己身后的势力也算有个交代,可他清楚,不割地,而想和宣国人达成和解,无异于痴人说梦,选择这个,就是变相选择放弃和谈。
不过呢……之前明明介绍了七名主要参赛选手,怎么直到现在也只登场了六位,第七位跑去了哪里?
不好意思,这位大昭朝堂有名的日子人看了一整场的戏,完全不觉得有参战的必要,并在底下大呼过瘾,他就是蒋羽。
可为了表现出尽职尽责、忧国忧民的样子,他当然不能把津津有味摆在脸上,而是做出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此刻这副模样的蒋羽,在正明皇帝眼中就成为了救命稻草。
虽然蒋羽的摆烂和各种奢靡作风是出了名的,可这不妨碍正明皇帝对他印象深刻,甚至在这等危急关头对他寄予厚望。
蒋羽此人摆烂归摆烂,可业务能力却是超群,在各部事务纷乱如麻时,唯有礼部的事务始终井井有条,没有让他太过操心。
且蒋羽能在各种作风问题几乎透明公开的情况下没怎么受到过言官弹劾,这何尝不是一种高深本领呢?
但要论及蒋羽做的最令他记忆犹新的事情,莫过于当林骁身死消息传来,各种对他指责纷至沓来之际,是蒋羽挺身而出,以犀利而激切的言辞回应一切之攻击。
“不论其它,陛下诏命既发,林骁抗旨不遵,按大昭律法,死有余辜!倘若你我身为臣僚却连旨意都可以不遵守,那要这大昭朝廷有何用?身为边将公然违抗旨意,这天子位不如让他去做!你们这些为证据确凿的抗旨行为辩白的臣子,是为自己以后抗旨做准备?这与谋反有何区别?尔等休要多言!”
那一次,自己受到的指责和反对可比现在可大多了,其它人要么保持中立,要么落井下石,他的境遇极其之窘迫。是蒋羽力排众议,替自己维护了颜面,让他从漩涡中挣脱出来。
正明皇帝一直感念蒋羽的功劳,对他相当信赖。如果不是因为蒋羽始终对新政态度暧昧不清,想必他现在早就是自己的心腹了。
这一次,正明皇帝再一次陷入了漩涡,蒋羽又是否可以再一次将他拯救?正明皇帝看向作沉思状的蒋羽道:
“我看蒋爱卿一直若有所思,不妨一吐高见?”
突然被皇帝召唤,蒋羽显得很惊讶,他先是向正明皇帝恭敬地行过礼,一脸惭愧地回答道:
“臣驽钝,正在想靖武帝中兴之事,但一直没有想出结果。”
包括王沧、曹刻等人在内,众臣无不认为这是一个高明至极的回答,而正明皇帝本人则像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无力地倚靠在龙椅上。
蒋羽回答的高明就高明在他看似什么都没有说,实际上什么都说明白了。这就需要从大昭的历史说起。
大昭朝中期,奸臣陆炽窃夺权位,逼迫幼主禅让,建立新朝,改国号为周。但陆周王朝很快因倒行逆施,统治土崩瓦解,大昭靖武帝得到大族许氏襄助,在中宣起兵,也就是如今宣国的都城。
靖武帝起兵后南下进兵,和陆周政权爆发的最大一场决战,就是踏北之战。
靖武帝在此处大破陆周数十万大军,将陆周势力逐出踏江以北。
占据整个踏北后,靖武帝率军渡过踏江,对陆周政权发起总攻,不到三个月便攻入了京师,逆贼陆炽本人在逃亡途中被杀,尸体沉入江河之中,从此销声匿迹。
庞大的陆周王朝仅仅存在了六年就宣告覆灭,而陆周政权从踏北完全撤军到彻底灭亡,仅仅只隔了三个月的时间。
蒋羽这是在隐晦地表明,从踏北撤军,陆炽就是下场!
只不过鉴于他什么都没有展开,与他对质也无从下口,又何谈指责他本人?蒋羽能在这等混乱的朝堂上屹立不倒,还真是得有相当的水平。
这下好了,正明皇帝最后能指望的也破灭了,他身为堂堂皇帝,现在只有按群臣们说的做。很快,他往宣国和终平各自发去旨意。
一场巨大而混乱的争论,就此划上句号了……吗?
或许未必吧!大昭朝堂的架构再不调整,混乱、争执……便将永无宁日!
想在这样的王朝里找到些生命力,又何尝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正明皇帝日日夜夜追寻的中兴大业,离他到底是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呢?
一切尚且是未知数,他身为一个平庸的君主,只有艰难地摸索着。
喜欢缔王志请大家收藏:(m.2yq.org)缔王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