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正明皇帝喊了一声,但老太后还是轻轻闭着双目,挥了挥手,示意皇帝可以下去了。
正明皇帝怅然地离开了慈宁宫,离开之前,他心绪万千地看向了宫门一眼。
多年来,他和自己的这个生母关系都十分复杂,他一直以来都感受得到他的生母更疼爱自己的弟弟也就是信王更多些,而对自己常常是一脸严肃。
这也无怪太后,自己的弟弟聪慧大胆,而自己各方面都平平无奇,自己的父皇与母后更加宠爱他的弟弟,他又能说什么呢?只能怪他自己不争气。
愈是这样,正明皇帝愈是想要证明自己,要做出一番成绩来给自己的母后和父皇的在天之灵看,自己并不比弟弟差多少,他的年号“正明”也正是由此而来。
可之后,正明皇帝却发现自己似乎错怪了自己的母亲。
父皇驾崩后,自己仓促登基,并以父皇名义召信王回京。这些举动,他的母后都看在眼里,却没有作任何反对,甚至还鼎力相助他的登基,支持正明皇帝打压弟弟一系列的行径,只对正明皇帝提了一句简单的要求——留住信王一命。
正明皇帝感激不已,同时许诺母亲必对信王厚待有加,绝不辜负。
正明皇帝知道,自己的母亲确实也很宠爱信王,可也一样爱着自己,爱着大昭,如果其它人都打着属于自己的小算盘,唯有太后,永远全心全意为他考虑着。
正明皇帝动摇了,夜里他独自坐在御案前,纠结不已地思索着,可怎么也没个结果。
他是真的骑虎难下啊!那两家肯乖乖就范,什么事都不会有的,可现在局面却演变成了这样的难堪,他该如何收场?
皇帝想起了今天还有奏本要批,他打算先批示一番奏折,以转移当下的忧虑。
正明皇帝读到了王沧的奏折,王沧在奏折中写道自己深知国家当前的困难,自己身为朝臣,必须做出表率,愿意变卖家产,凑出一万两白银捐助国库,缓解燃眉之急。
正明皇帝读完后立马心情大为愉悦。不愧是名士啊!不愧是名士啊!这才是名士该有的风范啊!要是朝臣都像王老大人一样深明大义,自己又怎么会如此艰难?很好!非常之好!
想到这里,正明皇帝不免有些可惜,他对那位天下第一名士王洵其实是推崇备至的,并为他久受严万忠一派打压而深感不平,本想在继位后对此人委以重任,整肃朝纲。
可林骁之死却搅乱了这一切,王洵忿然呈上辞官的奏章,不等皇帝批示就回到了老家。只有王洵的弟弟王沧还愿意在朝堂上任职。
皇帝爱屋及乌,对王沧也算重用,但皇帝还是隐隐感觉王沧和自己貌合神离,时常与自己意见相左,之前有关和谈的议论就是典例。但皇帝想到王沧毕竟是名士,有自己的立场倒也无可厚非。
唉!要是朝臣都这样就好咯!正明皇帝叹了一口气,继续翻开奏折。
他又读到了高鹤的奏章,高鹤也在奏章里说自己体谅朝廷难处,并且严厉痛斥了那些迟迟不肯为国库捐助的皇亲们。高鹤本人很想为国库做些贡献,但家境并不富裕,只能凑出五百两捐给国库。
五百两吗?这自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数目,堆到国库聊胜于无。正明皇帝知道高鹤家境并不上佳,不像王沧那样累世名门或者严万忠那般贪墨无度,而且朝廷还时常拖欠工资,高鹤能在这个交出五百两,已经足够令他欣慰了。
正明皇帝继续往下翻看,没一会儿找到了严万忠的奏折。
仅仅是把这份奏折翻开,正明皇帝的眉头就已经皱了起来。他认真看了看老丞相的这份奏折,老丞相在奏折里劝说皇帝放弃对洪、田两府的围困,这样的行为已经极大损害皇家颜面,豪夺人家产,势必令天下士人心寒,恳请皇上三思。
正明皇帝看了一半,就心情烦躁地暂时把奏折丢到一边去,继续往下翻看奏折,果不其然,包括汪亿在内的众多严万忠党羽写的奏折都提出了和严万忠一样的建议,请求皇帝放弃对洪、田两家的逼迫,切莫再要一意孤行,否则将会有严重的后果。
“混账!”
正明皇帝气得将手里汪亿的奏折扔到了地上。
他就不明白了,自己分明是在找皇亲要钱,又没有把严万忠他们给怎么样,关这些个大臣什么事?怎么什么事情都要来掺一脚?
严万忠的势力已经集体下场了,只怕捐助之事再不解决,很快就要被推上朝堂,而一旦推上朝堂——正明皇帝的脑袋一阵眩晕。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大大超出了皇帝的预料。
那么,自己是该放弃对洪、田两家的进攻吗?似乎只有这样做了,再拖延下去,恐怕仍然难有一个好结果。
可要是自己放了这两家,如何能让其它勋贵就范交钱?他朝思暮想的银子哪里能有着落?困扰大昭已久的财政困难又如何得见好转?
这些问题,不是朝臣能回答自己的,他们只会给自己出难题!
银子啊!银子啊!放了那些勋贵,自己还能去哪弄到银子啊!
正明皇帝忧心忡忡了好一阵,他这才发现手边严万忠的奏折自己还有一半没有读完,他决定先将这剩下一半折子读完了再说……
喜欢缔王志请大家收藏:(m.2yq.org)缔王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