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现在在工位上连话都不敢大声说了。”
邮件的末尾,是一句带着哭腔的哀求:“夏姐,他们把你的名字变成了一顶帽子,谁敢说句真话,就扣在谁头上。我们该怎么办?”
林夏的指尖停在触摸板上,久久未动。
窗外,城市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的车河蜿蜒如龙。
可她眼中,却只剩下邮件里那句触目惊心的话——“有林夏倾向”。
原来,在她不知道的时候,她的名字,已经被异化成了一种罪名。
一种不服从、不安分、具有攻击性的“原罪”。
她以为自己是在为自己讨还公道,但天穹网络那台无形的绞肉机,却已经悄然将她的个人抗争,扭曲成了一个恐吓所有人的“反面教材”。
苏晴的倒下,非但没有警醒众人,反而成了杀鸡儆猴的那把刀,让所有猴子都噤若寒蝉。
她们怕的不是苏晴,她们怕的是成为下一个林夏。
一股比愤怒更深沉的寒意,从她心底升起。
她意识到,如果这场战争只停留在打倒一个苏晴,那她就输了,输得彻彻底底。
因为她将成为一个孤零零的胜利者,身后却是一片死寂的坟场。
“紧急会议,十五分钟后,线上见。”她在“反骨”核心群里发出了指令。
李曼、陈晓舟、王磊的头像几乎在同一时间亮起。
“出什么事了,夏姐?天穹又出新招了?”李曼的语气一如既往地急切。
林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那封邮件的截图,隐去发件人信息后,丢进了会议室。
短暂的沉默后,是陈晓舟冷静却难掩震惊的声音:“他们在……污名化你的名字。”
“没错。”林夏的声音冰冷如铁,“他们正在把我的抗争,变成压迫别人的工具。我们必须改变策略。从现在开始,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某个人,而是这种压迫本身。”
她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愣住的计划。
“我要把我的伤疤,做成所有人的盾牌。我们要做一个‘职场背刺预警清单’,把那些隐秘的、不易察觉的、正在被悄悄抹除的信号,全部总结出来,公之于众。”
“这……”李曼犹豫了,“夏姐,这样做会不会太激进?这等于是在教唆员工和管理层对立,会把我们推到所有公司的对立面。”
“不是挑起战争,是教会她们防身。”林夏一字一顿,眼神锐利得像手术刀,“当一把刀悬在每个人头上时,你不能指望假装看不见就能幸免于难。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都学会怎么识别这把刀,怎么避开它的锋刃。我们不是在制造敌人,我们是在终结猎物。”
她的话,掷地有声。会议室里再无异议。
当晚,林夏把自己关在书房。
她没有去翻阅任何管理学书籍,而是调出了自己和苏晴过去八年所有的聊天记录、项目文档、会议纪要。
那些曾经象征着亲密无间的文字,此刻在她眼中,都变成了冰冷的证据。
她亲手将自己的伤口一层层剥开,将那些最痛的、最屈辱的、最不愿回首的瞬间,冷静地提炼、归纳、总结。
系统提示在她脑中不断闪烁,将感性的伤害转化为理性的分析模型。
【当对方开始频繁在公开场合用“我”来总结你们共同的成果时,核心诉求是:剥夺你的历史贡献。】
【当一个原本你需要参加的核心会议,突然以“这次议题和你关系不大”为由将你排除在外时,核心诉求是:剥夺你的信息权。】
【当同事对你的笑容变多,但实质性的工作沟通变少,取而代之的是“辛苦了”“加油”等空泛的鼓励时,核心诉求是:情感隔离。】
凌晨四点,一篇名为《五种信号,证明你正在被职场“历史”除名》的文章在林夏指下完成。
一、成果表述,从“我们”变为“我”。
二、关键会议,你突然“被缺席”。
三、笑脸增多,有效沟通却在减少。
四、绩效反馈,出现“情绪管理”、“抗压能力”等模糊负面词汇。
五、你的资源,总被以“临时协调”的名义拿走。
每一条信号背后,都附上了她和苏晴之间发生的、已经做过脱敏处理的真实案例截图。
文章的逻辑清晰,案例真实到令人窒息。
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锥子,精准地扎在每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打工人的心上。
文章发布的同时,王磊主导开发的“反骨档案馆”小程序同步上线。
用户可以匿名上传自己被抢功、被污名、被边缘化的经历。
陈晓舟则在后台搭建了法律援助入口,直接对接了一个公益律师团。
王磊甚至在后台植入了一个AI分类模型,能够自动识别文本中的“语言贬损密度”、“责任转移频率”、“功劳归属模糊化”等隐性PUA指标,为用户生成初步的应对策略建议。
仅仅三天,后台就涌入了超过两千条来自全国各地的真实血泪记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被辞退到被敬畏请大家收藏:(m.2yq.org)从被辞退到被敬畏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