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器是古代利用铁铸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至火器发明前的漫长时期。
随着炼铁术的不断进步,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铁铸造刀、枪、剑,各种各样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铁兵器的质量和形制及种类也不断发展、完善,其形状逐渐趋于统一和定型;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但性能仍没脱离近战的以直接杀伤为主的范围。铁兵器直到火器出现并发展后才逐渐消亡。
钟鹏举这次过来只是做拉木柴和货物的牛车而已。
他现在暂时做不出蒸汽或电力驱动的车辆,但畜力拉动的车还是可以做得出来。
钟鹏举开发牛车并准备大力推广的原因:
牛车是一种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用于载人和货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成为了显贵的象征,不同等级的官员乘坐的牛车各不相同,成为了身份的标志。
牛车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于耕地和运输农产品。
他把一份十分精细的图纸给了钟华昌由他安排大家分工合作。车子的大体结构大多是由车轮、车厢、车轴和其它的辅助结构组成的。
牛车大部分是木工活。但显然钟鹏举要做的不是普通的牛车。
首先对车轮进行改良,他发明出了带有辐条的钢轮毂(车轮)了,将实心木轮改为辐条式车轮,降低滚动阻力,提高行驶速度和灵活性;而这种车轮较原来的木质的“辁”在磨损、损坏、耐用等方面上是有着无与伦比的提高,可以对付任何路况的经久考验。即使是木质的带有辐条的轮毂也比原来的的“辁”在磨损、损坏、耐用等方面上是有着极大的提高。
其次是车厢。除了把车厢加高加长加宽外,对车厢等设计成模块化结构,设计可拆卸的车厢和标准化部件,便于维修和更换,尤其适合目前战争频繁时期。
多功能车厢,设计可转换结构,平时载人,战时快速改装为载货或医疗用途,提升实用性。
车厢内饰升级,增加可拆卸的软垫座椅,车篷改用防水油布,并开设通风窗,改善乘坐体验。
最后,关键部位车轴是采用钢质材料。木制车轴非常容易磨坏和折断,采用钢制的车轴再配合钢制的轮毂,简直是完美的配置。其它部位的金属加固关键部位除轮轴外,如车辕就包裹铁皮或铜片,延长使用寿命并增强抗冲击能力。
动力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可选择多牛牵拉,尝试双牛或三牛并列牵拉,通过轭具优化受力分配,提升载重能力和爬坡性能。
增加齿轮传动辅助,借鉴变速齿轮原理,设计增速装置,在平坦路段提升牛车速度,可以提速两倍以上。
增加制动装置,在车轴处加装楔式刹车,通过钢索控制,提高下坡时或遇险紧急刹车时的安全性。
全地形适配,针对南方多丘陵的特点,研发窄轮距车型,增强在崎岖道路上的通过性。
改良悬挂系统,在车厢底部加装弹性支撑结构--弹簧,减少路面颠簸对乘客的影响。
在驾驶座位的下面加上用钢做的弹簧取代原来硬梆梆的木板座位,起到减震的效果,提高驾驶人员的舒适度。
这种牛车关键部位和核心部分均采用轻巧而又永不磨损的精钢打造,其它部分照旧采用优质和更轻便的木材(如杉木、桦木),既轻便又经久耐用。若干年后,整车核心部分依旧完好无损,只要更换损坏了的廉价的木质部分即可。
钟华昌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设计,因为没有实物可以参考,一时沉吟不语。
钟鹏举知道他在想什么,笑着对他说:“除了弹簧外,其它的都不是很难。这张图就是是弹簧的大样图,弹簧能吸收振动和冲击能量,起减震的作用。坐垫和车厢下面加了它即使长时间坐在座位上面也不会感觉到累,车厢底部加了弹簧还可以吸收大部分道路颠簸对整车结构的冲击力,减少对结构的伤害。我们一起去做。”
钟华昌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二话不说,按照图纸的要求,先安排人做好铸范(模具),他明白做这种异形的东西肯定要采取铸造法。把烧出来的铁水倒进铸范里成型。
这种方法叫冷成形法。
这个世界还不具备热成形的条件。热成形工艺则是将弹簧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易于变形,然后在专用的热卷簧机上进行成形。这种工艺适用于较大直径的弹簧,如(9~25)mm规格的弹簧。热成形工艺可以提高材料的可塑性,但也需要注意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以避免产生缺陷。
钟鹏举感叹这个世界还没有发现钒,钒是一种微量元素,夏国是钒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钒矿主要分布在四川的攀枝花和河北的承德,大多数是以石煤的形式存在。
含少量钒的钒钢,可使钢的弹性增加一倍,用来制造各种弹簧。钒钢比普通钢结构更紧密,韧性、弹性与机械强度更高。钒钢制的穿甲弹,能够射穿40厘米厚的钢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