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个时期的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各个政权之间和平共处,休养生息,这给农业的恢复带来了外部的稳定因素。同时兴修水利使得南方的农业开始逐渐的繁荣起来。而北方耕民大量南迁,使得北方农业生产无以为继,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在南方,虽也不免遭到战争的破坏,但在十国时期,相对华北而言,南方的重大战事较少,政局也比较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的手工业快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而北方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当中,经济始终不如南方。
目前这个世界相当于夏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全部国家和割据势力加起来大概只有两千多万人口。山林湖泊,未开发的资源很多,暂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还可以养活多好多倍的人口。
钟鹏举的卖柴大计,卖牛车的生意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源源不断的带来现金流。牛车的潜力还未充分显露出来,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牛车将成为目前这个世界的主要出行和运输工具。
虽然这些“小”钱对身怀巨款的他来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毕竟它们是在造血。
第四十二日
钟鹏举上半日在自己的坡地上再加种一些后世治疗常见疾病的中药材和一些八叔公钟良拔买回来的特殊药材。
下半日钟鹏举来到工场,看了正在改造的高炉和锻锤,解答了一些工匠提出的疑惑。然后去了牛车的生产作坊,现在这里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钟鹏举对工场已经进行了企业化改造,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做到权责分明、分工明确、赏罚分明、晋升有序、管理科学,收入与实际产出和产品品质挂钩。
钟鹏举也建立了工场的采购和仓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生产运作体系、品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形成书面的文件,并亲自做了专项的培训。
他自己亲力亲为,亲自把关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针对每个关键的工序都制定了相应的作业指导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品质控制标准。
钟鹏举着力要带出一支现代化的管理团队。
他今天主要的任务就是适时推出一些拳头产品用于支持春耕,争取成为另一个主要的赚钱项目。
钟鹏举的打算是把自己那个世界里隋唐宋明清所发明的农田灌溉和耕作工具全部按照二十一世纪的机械原理加以改良,适应不同地形不同条件下的使用,得以解放人力,提高效率。
首先是农田灌溉工具。两世为人,作为农三代的钟鹏举非常明白水对农业的重要性,亲身经历过分单干时村民为争夺灌溉水源多次出现打崩头的情景。
夏国历史上每出现一次大干旱,必定引起大饥荒,甚至导致大乱,从而改朝换代。
夏代末年(约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大旱,“伊洛竭而夏亡”。
周朝自宣王末年到幽王初年(约前803―780年)大旱灾与大地震直接加速了西周的衰亡。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史载“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
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大旱,造成江、汉、河、洛皆竭。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光绪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华北大旱,“晋豫奇灾,居民死者百数十万”,史称“丁戊奇荒”。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史载:“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
1920年,华夏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省535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
1942―1943年,中原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300万人。
1951年旱情,全国受旱率0.031,成灾率0.009,粮食减产率0.025,受灾人口率0.029。全国受旱范围较广,但旱情较轻。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北和东北地区西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春旱省雨,冀中和冀北、内蒙古乌盟及赤峰、鲁东南和辽西夏秋旱,作秋物受旱成灾。陇东、宁夏、陕北出现春旱和伏旱。南方鄂东南、湘、赣发生初夏旱和伏旱;川南、黔西和滇中、滇东北1月~4日冬春少雨干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