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旱情,夏国受旱率0.237,成灾率0.078,粮食减产率0.060,受灾人口0.091。在1949年~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9.3%和25.5%。全国为重旱年。旱区分布在夏国北方和南方。西北的甘肃北部、宁夏、陕西,华北的冀北、京、津、内蒙古大部和东北的黑、吉两省部分地区3(4)月~5(6)月降水偏少,出现不同程度春旱;陕、晋、冀3省的南部和豫、鲁大部6(7)月下旬~(8)月上旬未下透雨,夏旱比较严重。华东地区的鄂、湘、皖、苏南和赣北部分地区7月~8月上旬夏旱,部分地区延至9月,出现伏旱和秋旱,以皖、鄂受旱最为严重。西南的川、黔旱,以四川最为严重,川东北先发生春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干旱持续60天,70个县受旱,全省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25亿公斤锐减为158亿公斤。
1960年,旱情夏国受旱率0.253,成灾率0.107,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16。在1949年~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4.6%~6.9%。全国为极重旱年。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北方以青、宁、晋、豫4省(市)、南方以湖南省受旱为严重。内蒙古春季普遍少雨,入夏西旱东涝。青海东部农业区,甘肃中南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及山东北部1月~5(6)月降水比常年偏少3成~6成,在四五月小麦关键需水期,降水偏少5成,有的地方偏少7成~9成,塘库干涸,麦作旱情十分严重。西南地区的滇、黔大部、川南,以及华南的闽、粤、桂、琼大部,在前一年冬旱后又持续出现比较严重的春旱,广东沿海、广西南部和海南持续到4月,云南和川南一直持续到5月。湘、赣大部和鄂、黔、川部分地区7月~8月降水较常年偏少3成~5成,夏旱比较严重,对中稻生长影响较大。
……
从二十一世纪初期穿越过来的钟鹏举深深为落后的水利系统、灌溉系统和耕作工具感到无奈。
自去了几趟县城以后,看到沿途落后的交通和农业生产水平,钟鹏举感到无尽的悲观和不适应。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那就尽一份绵薄之力,为这个世界做点贡献吧。
钟鹏举把这些存在脑海里的工具图片和原理把它们复原过来加以改良并把制造成本降下去的目的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广开来。
在夏国的古代,很多有效的工具并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开来。除了官府的不作为以外,就是没有人把它们当成是商品大量的制造出来,并在全国推广,仅靠一些工匠的仿造是远远不够的。
钟鹏举在自己那个世界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里的灌溉手段还是还是很落后的,他和父亲在烈日下还是使用戽斗取水的。
戽斗是自制的,两边各拉一条尼龙绳,中间绑一个塑料桶木桶,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从低处戽水到高处。
戽斗是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汉族农具,发明于汉代,沿用两千余年。
灌溉机械的作用就是满足作物对水分要求以获得稳产高产的农业。
灌溉的作用除满足水分的需要外,还可以调节土壤温度、湿度、土壤空气和养分,有些灌溉形式还可以培肥地力和冲洗盐碱。通过发挥上述作用,灌溉农业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是一种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农业。
在各大洲的大江大河两岸,如亚洲的长江、恒河,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夏国的昌盛与灌溉农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如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以灌溉,成为有名的“天府之国”,其作用至今仍在发挥。此外,在关中平原、宁夏平原都兴起了发达的灌溉农业。灌溉农业的另一含义是指在天然降水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起来的农业。
钟鹏举召集工匠过来分配任务,他提供的资料里面有详细的图纸、材料清单和工作原理,以及针对每个具体的制造细节,再配上必要的大样图。
同时他也把下一步要研发的耕田农具的图纸和资料交给钟华昌和钟华成,让他们先消化并做好相关准备。
第一种灌溉工具就是翻车(龙骨车):它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是钟鹏举那个世界里古代最着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钟鹏举首先要做的人踏翻车。
翻车在三国时马钧的改良下,成为农业灌溉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钟鹏举那个世界的唐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