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福建地区生产落后。王氏兄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人,他们被称为“开闽三王”)进据以后,注意保境息民,宽刑薄赋,劝民农桑,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又奖励海上贸易,使福建经济面貌大为改观。
自(东)晋南朝以来,湘江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已有一定发展。马殷(南楚的开国君王)进据湖南后,对湘中、湘西的开发又取得新的成就,粮食产量显着增加,茶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楚国令百姓植桑养蚕充做赋税,又开始种植棉花。
钟鹏举听闻楚国开始种植棉花,眼前一亮,楚国种棉与自己的猜想合拍,看来南方种植棉花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不用担心原材料的问题。
最近这六七十年,北方大乱,不少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迁至(南)汉统治地区。“五十年来,岭表无事”,长期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发展生产,府库逐渐充实。州县的设置常和所在地区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
听到此处,钟鹏举不禁为岭南的遭遇感到些许安慰,而原主的亲人有可能也是迁往岭南了。
族长讲过原主的亲人去投靠两位姐夫时,突遇其家族遭遇变故,仓促间可能随两位姐夫的族人南迁岭南了。
到目前为止,南北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县,吴越设五县,闽增设十三县,唐新置二十六县。
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断。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等建国初都曾分别采取某些恢复生产的措施。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也有所发展。
关于南北的商业贸易情况。
由于诸国林立,兵祸连年,商贸往来受到了严重影响。如蜀国法令规定:“不许奇货东出”。(后)梁曾规定贩运食盐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贸易、互通有无是大势所趋。华北需要的茶叶经常通过商人南来贩运,南方茶商的行踪也远至河南、河北,他们贩卖茶叶,买回缯纩、战马。
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盐也依赖华北供应。北方诸国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蜀向西边各少数族买马。南方的吴越、楚、(南)汉等国以进贡方式和北方进行贸易。
吴越、闽国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对外贸易也很兴旺,东自高丽、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齐,都有商业往来。明州、福州、泉州、广州都是外贸重要港口。
吴越、杨吴从海外输入“猛火油”使用,还从海道再输往契丹。
听到“猛火油”三个字,钟鹏举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真巧,自己下一步计划里就有使用它作为火攻武器的计划。但他并没有太多的表示,只是问了一下从海外输入的数量和价格。
关于南北各国的赋税。
目前这个时期的赋役徵敛还是相当苛重。现时,各国仍沿用两税法,夏秋两徵。各国时常检核农民的现垦耕地,据以确定岁租额。但官吏和地主往往相互勾结,以致赋税负担贫富不均。额外收耗名目繁多。
官府规定收耗数额是每斗税谷加收一升,(后)汉时增至两升雀鼠耗是每斗加收两升。雀鼠耗是指在征收粮食等实物税时,以被雀鼠损耗为借口而额外加征的部分。这同样是一种在正常赋税之外的附加税。
说到耗,钟鹏举不禁想起,明清时的“火耗”。比如百姓缴纳赋税时交的是碎银,官府要将其铸成大锭上缴,宣称每两银子有几分的损耗,就会多收这几分作为火耗。清初,火耗不断加重,有的地方每两正税加征火耗达二三钱,甚至四五钱。
有的官府大斗收进,小斗输出,结果百姓每输一石租须纳一石八斗粮。有时国家甚至向农民“预借”夏秋税,有的官府在饥荒和蝗灾之年,仍分派使臣到处搜刮民谷,逼使数十万民众饿死,流亡不可胜数。
两税以外,还有按人徵收的丁口钱、盐钱按亩摊派的麴钱(酒曲税)、农器钱、牛皮税等又有盐铁税、茶税、屋税、鞋钱等杂税。州郡官吏常常增益赋调,县吏向里胥(古代基层的小吏)厚敛,里胥便重徵于民,名目繁杂,税率屡增。随着商贸的发展,各国多重徵商税,并有过税(针对行商的流通税)和住税(针对坐商的交易税或营业税)之分。钟鹏举听到这里心情十分沉重,他知道这种办法后来为北宋所沿袭。
(备注:关于牛皮税。牛皮在古代用途广泛,是制造甲胄、兵器、皮绳等军事装备和生产工具的重要原材料。随着军事活动和生产的需要,政府为了保证牛皮的供应,便开始征收牛皮税。初期,百姓需要将一定比例的牛皮缴纳给官府。后来,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了 “牛皮钱” 的征收方式,即不再直接征收牛皮,而是让百姓缴纳一定的货币来代替牛皮。例如,根据牲畜的数量或价值,规定每户应缴纳的牛皮钱数额。)
关于南北各国政权的状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