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鹏举讲解完毕之后,一百十二个子弟当中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他们都知道目前自己的武艺都不高,但组成鸳鸯阵的话,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况且现在又同时按钟鹏举的训练大纲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武艺水平,届时组成的鸳鸯阵的威力就更加厉害了。
大家已经被这十几天来钟鹏举指挥演练阵法的表现所折服,所以对他都是言听计从。
钟鹏举对大家的反应和训练也非常满意。
但同时在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鸳鸯阵”中,有一个人是配备火枪的。当时的火枪,也被称为“鸟铳”,也就是欧洲的“火绳枪”。这种枪虽然操作比较复杂,杀伤力也比较有限,但对付散兵倭寇和游牧骑兵,还是很有效果。至少比大毛竹(钟鹏举的改用钢质)做的狼筅有效。而且在当时,除了鸟铳之外,明朝也拥有着小型的火炮。
那既然这样,戚继光为何不大规模地组建火器军,而是要费那么大力气搞什么“鸳鸯阵”呢?这就是戚继光心中的苦了。
在首辅张居正主政期间,其实早在戚继光之前,就有人有过这样的想法,他就是抗倭名将俞大猷。
俞大猷曾经说过,不应该把倭寇放到陆地上来对付,而是要把他们堵在海上打,而海战很简单,只要谁的船多,谁的武器好,那谁就能赢。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但是这说起来简单,如果真的要实现这一想法,那整个国家的生产模式,都得要改变。
为何这么说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像狼筅、镗钯、刀枪剑盾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细化的要求,刀砍断了,大不了换一把钝的,也还能用。但是鸟铳就不一样了,它必须要统一化生产,而且对生产标准要求很高。如果达不到要求,或者无法统一生产,就会出现戚继光说的那种,弹药和口径不相符,引火线无法点等情况。
但是要实现大规模精细化生产,就必须对人员、材料和经费进行集中管理和调配,成立单独的生产系统。同时,军队也要进行精英化的重组,甚至要重新定义军人的地位。
不仅如此,这不还不止是技术条件的限制,文官集团也不能允许,因为这样的军队已经超出了文官集团的理解和控制范围了。所以即便这样的想法很有建设意义,也能大幅度改变明朝的局面,但是终究还是难以成功。
在这些一系列的限制条件下,戚继光只能妥协,妥协,再妥协。最后只能采取一种更为实际,更为原始的军事组织方式来对付倭寇。但即便是这样,他也得需要当时文官集团领袖张居正的支持,为此,戚继光曾经还在张居正回乡葬父的时候,专门安排一支鸟铳队护送。但是这一切的努力都在张居正死后也被彻底清算。
最后戚继光还被罢官免职。一代名将,只能含恨抑郁而终。由此可见,明朝此时的政治架构已经面临着崩塌的危机了,文官集团和一切的非“同类”集团的冲突和互撕,已经到了顶峰状态。亡国就在眼前。
我们都知道,从宋朝开始,古代的朝廷就开始重文轻武,甚至有“不怕文官贪污受贿,就怕武将造反”的说法。到了明朝的时候,这一点就显得尤为突出,明朝皇帝对武将处处不信任,处处加以限制,生怕他们拥兵自重,反过来打自己一拳。
就比如在打仗这件事情上,按道理来说,中央政府就应该让统帅掌握所有的资源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因为皇帝居于庙堂之上,对前方战事可以说是不了解的,所以就不能由后方瞎指挥,而是应该将决策权和其他一切资源都交给前方统帅相机行事。
但是在明朝,就后勤供应来说,就根本不会交给武将来管理,甚至按纯军事目的,对后勤进行合理部署,都不被允许。再具体到战争过程里就更不用说了。不懂军事的文官甚至可以对将领指指点点。
如果一旦武将当机立断,立刻投入战斗的话,那么就一定会被视作是贪功冒进,就是逞所谓的匹夫之勇。但如果反过来谨慎行军的话,就又会被说成是“畏缩不前,贪生怕死”。
总之,无论你武将怎么做,都是错的,想要对,那就必须得听文官的“号令”。当然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效的杜绝武将叛乱,但是其代价也许更加严重,因为这就直接导致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非常低下。
举个例子,在1555年的时候,有一股倭寇在南京城附近烧杀抢掠,一共杀了4000多人。这看起来似乎也是一帮实力不小的倭寇,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这群倭寇只有区区七十人,这还是大约,甚至还没有七十人。那当时驻守在南京附近的军队有多少呢?答案是十二万。是不是很讽刺?所以由此可见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是低到何种程度了。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