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锅炉房的铁锈味仿佛还粘在鼻腔里,但蒙恬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扶苏,几乎有些恍惚。
深蓝色修身羊绒衫,剪裁合体的卡其色休闲裤,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平光镜,手中拎着几本厚如砖头的《政治学导论》《中国治理模式变迁》——活脱脱一个气质沉静、略带书卷气的名校研究生。
“公子,您这---”
蒙恬憋了半天,看着扶苏熟练地用手机扫码支付了两杯咖啡的钱,终于忍不住开口。
扶苏接过热美式,抿了一口,微微蹙眉,显然不太习惯这苦涩的现代饮品,但语气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
“蒙恬,两千年前,我们输在不知彼。两千年后,若再输在不知己,那便是真正的万劫不复。”
他镜片后的目光扫过窗外川流不息的车流和远处高耸的玻璃幕墙:
“这‘今世’,便是我们未来要治的‘国’。不懂其筋骨脉络,不通其运转法则,纵有通天武力,也不过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帝都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初秋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阶梯教室光洁的地板上,空气中浮动着新书油墨和咖啡因混合的气息。
讲台上,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周教授推了推眼镜,声音洪亮,带着学者特有的清晰条理:
“---所以,当我们回溯历史,特别是大一统王朝的治理经验时,一个核心问题始终无法回避:如何建立并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有效治理结构?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边界如何划分?”
“信息传递的效率瓶颈如何突破?官僚体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何设计?这些,都是古代统治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其解决思路,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扶苏坐在教室中后排靠窗的位置,脊背挺直,如同青松。
他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字迹清峻有力,记录着周教授讲述的要点,旁边空白处则用更小的字迹标注着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懂的符号和秦篆批注——那是他瞬间联想到的秦制得失与现代理论的碰撞火花。
他听得极其专注,如同干涸的土地贪婪地吮吸着甘霖。
周教授口中那些“科层制”、“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激励相容”等现代政治学、管理学术语,在他脑海中飞快地与两千年前大秦帝国那套精密却也最终僵化崩坏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严苛的考课与连坐法进行着映射、对比和解构。
原来,父皇当年焚书坑儒,试图以法家之术一统思想,强行压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治理成本,手段虽酷烈,其深层逻辑竟与后世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统一来降低治理摩擦的思路隐隐相通。
扶苏心中凛然,笔尖在“意识形态整合的成本与收益”一行字下重重划了一道线。
“好了,理论部分先到这里。”
周教授喝了口水,话锋一转,带着点启发式的笑意看向台下,
“下面我们做个随堂小讨论。假设你们穿越回古代,成为一位面临大规模水旱灾害的君主,你们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局势、恢复民生?注意,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治理逻辑。”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低声议论。
学生们大多兴致勃勃,有的开始翻书,有的和邻座小声交流。
扶苏握着笔的手指微微一顿。
水旱灾害、大泽乡的烽烟、骊山刑徒的怨气、关东饿殍遍野的惨状,一幕幕画面不受控制地涌入脑海。
那刻骨铭心的教训,那作为帝国继承者深入骨髓的责任感与应对策略,几乎要脱口而出。
前排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抢先举手:
“教授!我认为首先要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组织人力抢修水利,恢复生产!”
周教授点点头:
“嗯,这是基本操作。但粮食从哪来?仓廪是否充实?如何确保粮食能真正发到灾民手里,而不是被层层克扣?”
另一个扎马尾的女生补充道:
“还要严惩囤积居奇的奸商!稳定物价!组织以工代赈!”
“想法不错。”
周教授点评,
“但严惩奸商,谁来执行?执行力度如何保证?以工代赈的钱粮又从何而来?地方官吏会不会借此机会盘剥民力?”
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直指古代治理的核心痛点——执行力与吏治。
学生们开始卡壳,讨论声小了下去。
周教授的目光扫过教室,似乎在寻找更有深度的回答。
他的视线落在了后排那个气质沉静、一直安静聆听的新面孔身上。
“那位新来的同学,”
周教授抬手指向扶苏,
“看你听得很认真,有什么想法吗?”
唰!
几十道目光瞬间聚焦在扶苏身上。 扶苏缓缓站起身。
阳光勾勒出他挺拔的轮廓,镜片后的眼神深邃而平静,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尘埃。
他没有看任何人,目光落在虚空中的某一点,那是一种久居上位者面对重大决策时的沉凝姿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m.2yq.org)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