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地落在安静的教室里:
“当开仓放粮,遣良吏巡视,严惩克扣,以安民心。”
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仿佛这不是课堂讨论,而是金殿之上的廷议决策!
一股无形的、属于帝国储君的威压感,随着这简短的十六个字,瞬间弥漫开来!
整个教室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回答太具体!
太笃定!
太有“代入感”了!
遣良吏?
严惩克扣?
这口吻怎么听着像皇帝下圣旨?
扶苏自己也瞬间意识到失言!
现代课堂不是大秦朝堂!
他心中警铃大作,几乎是立刻,强行压下那喷薄而出的秦太子本能,话锋硬生生一转,语气恢复了研究生的平和,补充道:
“呃,我是说,可以参考,嗯,参考文景之治时期的做法。开仓赈济是基础,但关键在于执行环节。必须选派真正清廉干练、心系百姓的官吏去负责具体发放,同时设立独立的监察机制,对任何克扣、贪墨、中饱私囊的行为施以重典,以儆效尤,方能真正安定民心,避免民变。”
他巧妙地用括号里的现代词语解释了自己的“古语”,并将功劳推给了文景之治。
短暂的寂静后。
“好!”
周教授猛地一拍讲台,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激赏,声音洪亮地盖过了刚刚响起的零星议论,
“直指核心——吏治!”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扶苏,如同发现了一块璞玉:
“这位同学看得非常透彻!开仓放粮谁都会说,但怎么开?怎么放?放给谁?这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古代也好,现代也罢,任何好的政策,最终都要落到‘人’去执行!”
“没有一支高效、廉洁、真正能将朝廷意志贯彻到底的官僚队伍,再完美的赈灾方案,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甚至可能成为某些蠹虫中饱私囊的工具!吏治清明,政令方能畅通!民心方能安定!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扶苏。”
扶苏平静地回答,重新坐下。
手心微微有些汗湿,但面上依旧波澜不惊。
刚才那一瞬间的“本色出演”,虽然惊险,却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核心,永远在于对“人”的掌控与对“度”的精准把握。
现代理论,为他提供了更精密的“火候”控制方法。
“扶苏,好名字!”
周教授赞许地点点头,将这个沉稳得有些过分的名字记在了心里。
下课后,扶苏婉拒了几个试图过来攀谈的同学,独自收拾书本,准备前往图书馆。
刚走出教室门,一个略显轻佻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嘿!哥们儿!刚才够酷啊!‘当开仓放粮,遣良吏巡视’,啧啧,那气势,差点以为你要喊‘拖出去斩了’呢!”
一个染着几缕黄毛、穿着潮牌卫衣的男生笑嘻嘻地凑过来,正是扶苏的室友,自称“包打听”的孙浩。
扶苏脚步未停,只是淡淡瞥了他一眼:
“孙同学,有事?”
“没事没事!”
孙浩自来熟地跟上,
“就是觉得你特有意思!刚转来就敢在周阎王课上这么拽,不过说得是真在理!对了,下午没课,去不去打篮球?隔壁经管院的妹子可多了。”
“不了,去图书馆。”
扶苏言简意赅。
“又去?”
孙浩夸张地哀嚎,
“大哥,你是书虫转世吗?《资本论》看完了看《国富论》,《社会契约论》啃完了啃《新教伦理》,现在又抱着一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信息革命与社会结构变迁》,你研究历史还是研究未来啊?”
扶苏没有回答,只是加快了脚步。
孙浩的聒噪被他自动过滤。
他需要时间,海量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这个光怪陆离却又蕴含着无穷力量的“现代”。
政治架构、经济规律、社会运行、科技爆炸,尤其是那被称为“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其中蕴含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都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启发。
这些,都是他未来要带回唐朝,用以缔造真正盛世的“砖石”。
图书馆巨大的穹顶下,安静得只有书页翻动和键盘敲击的细微声响。
扶苏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面前摊开的书从《全球工程史话》换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流变考》。
他看得极快,目光如同精准的扫描仪,过滤着庞杂的信息,捕捉着那些能引发他思考的关键节点。
唐朝,府兵制、均田制、军事改革,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书页上关于唐初府兵制“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描述,眉头微蹙。
这套制度在开国初期确实高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均田制破坏,府兵负担加重,战斗力急剧下降,最终被募兵制取代,却也埋下了藩镇割据的祸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m.2yq.org)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