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楠蹲下身,手指轻触断裂面,突然抬头:周远,这不是原厂配件!
两人同时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施工方为了节省成本,部分幕墙扣件使用了替代产品。这个细节逃过了所有验收程序,却在极端条件下暴露无遗。
必须立即疏散,周远按下对讲机,所有人员撤离到...
一阵刺耳的金属扭曲声打断了他。整栋楼突然倾斜般晃动,周远和吴雅楠被甩到墙上。对讲机从手中滑落,顺着倾斜的地板滑向破碎的窗口,消失在狂风中。
结构损伤!吴雅楠挣扎着爬起来,不是玻璃问题了,很可能是主梁节点!
最可怕的噩梦成真了。台风风力远超预测,加上幕墙破损导致的风洞效应,主体结构开始承受设计外的荷载。
周远迅速评估了处境:电梯停运,楼梯间在剧烈晃动下变得极度危险,他们被困在37层,而情况正在恶化。
跟我来!他拉着吴雅楠向核心筒方向移动,避难层!
大楼在呻吟。每一次狂风袭来,钢结构都发出令人牙酸的声响。两人艰难地穿过办公区,玻璃碎片和飞散的纸张在风中旋转。当终于到达核心筒的防火门时,吴雅楠突然挣脱周远的手。
等一下!她跑回危险区域,从倾倒的桌子上抓起一个笔记本。
不要命了!周远怒吼。
吴雅楠将笔记本塞进西装内袋:比命重要!
核心筒的避难间相对安全,但晃动依然剧烈。周远检查了应急物资——水、食物、无线电,至少能坚持24小时。他尝试用无线电联系地面,但信号时断时续。
别费力气了,吴雅楠靠在墙上,脸色苍白但镇定,等台风眼过去再说。
周远注意到她右手在流血,可能是被玻璃划伤的。他找出急救包,不由分说地拉过她的手开始包扎。
为什么冒险拿那个本子?他问。
吴雅楠沉默片刻,突然打开笔记本递给他:因为上面记录着我对云端之塔每一个技术争议的真实看法。
周远翻动着页面,惊讶地发现吴雅楠对他在项目中提出的所有创新方案都有详细分析,包括那些她公开反对的。更令人震惊的是,几乎每个被她在会议上否决的方案,在私密笔记中都得到了高度评价。
为什么?周远困惑地抬头,如果你认同我的方案,为什么会上总是反对?
吴雅楠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鼻梁:因为你需要反对声音。周远,你太优秀了,优秀到让人害怕。如果没有足够的阻力,你会一路狂奔,直到...她指了指周围摇晃的墙壁,直到遇到真正的、无法挽回的风险。
周远如遭雷击。他突然想起陈默也有类似的习惯——表面反对,实则护航。难道这些行业前辈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保护着他这个愣头青?
那这次台风...
我错了。吴雅楠罕见地承认失误,我太相信设计参数,忽略了施工变数。你才是对的。
大楼又是一阵剧烈摇晃,天花板开始掉落碎片。周远本能地护住吴雅楠,一块石膏板砸在他背上,疼得他闷哼一声。
你没事吧?吴雅楠扶住他。
周远摇头,突然注意到墙上出现一道细微的裂缝:不妙,核心筒也开始受损了。
两人仔细检查了避难间的每个角落,发现西北角的结构柱连接处出现了异常位移。吴雅楠迅速计算出危险系数:如果风速再增加10%,这个节点可能失效。
我们能做什么?
理论上,如果能减轻上部荷载...吴雅楠在笔记本上快速画出示意图,但我们现在被困在这里...
周远研究着示意图,突然想起什么:37层的设备间!那里有临时支撑用的液压千斤顶!
太危险了,吴雅楠反对,外面的风速已经超过25级!
比坐等结构失效强。周远已经起身,告诉我具体需要怎么做。
吴雅楠盯着他看了几秒,突然撕下示意图塞进他口袋:听着,只需要将千斤顶安置在这个位置,加压到50兆帕,可以临时分担30%的荷载。她顿了顿,我跟你一起去。
不行!
必须两个人,吴雅楠已经脱下西装外套,换上应急安全帽,一个人操作千斤顶,一个人监测位移。这是设计规范。
他们没有时间争论。重返37层的过程如同噩梦——照明时有时无,强风从破碎的窗口呼啸而入,各种碎片在空中飞舞。有几次,周远不得不抱住吴雅楠躲避飞来的物体。
设备间奇迹般地完好无损。他们找到四台液压千斤顶,但搬运这些重达百斤的设备在摇晃的大楼里几乎是不可能任务。
一次一台,周远咬牙扛起第一个,你指路,我来搬。
当第三台千斤顶就位时,一声震耳欲聋的断裂声从上方传来。周远抬头,看到天花板开始变形。
要塌了!跑!他拽着吴雅楠向角落翻滚。
重达数吨的钢结构砸在他们刚才站立的地方。灰尘散去后,周远发现自己压在吴雅楠身上,两人近得能感受到对方的呼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