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一片寂静。周远看着老李轻抚那封邀请函的样子,心如刀绞。对于一个把一生献给测量的工程师来说,还有什么比在巅峰时刻错过巅峰更残酷的事?
我有个主意,周远突然说,您做远程顾问怎么样?现在的通讯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和指导。
老李摇摇头:测量不是纸上谈兵,得亲临现场感受空气密度、温度变化...
他的话戛然而止,目光落在周远身上,渐渐亮了起来: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你替我去。老李一字一句地说,你年轻,身体好,技术也够格。我做你的幕后军师。
周远呆住了。珠峰测量是世界级的工程挑战,参与其中是莫大的荣誉,但也是巨大的责任——他手头还有铁路项目要负责。
项目这边...
可以协调。老李难得地激动起来,测量期就一个月,铁路工程我给你盯着。当年你爹在青藏线发高烧还坚持工作,这点困难算什么?
提到父亲,周远动摇了。他想起父亲书架上那本翻烂的《高原测量手册》,想起老李那台经纬仪底座上记录的每个工程...
周远最终点头,但我有个条件——您得把毕生绝学都教给我,特别是那种5毫米直觉
老李哈哈大笑,随即正色道:从今天开始,每天下班后加训两小时。珠峰不是普通工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接下来的日子,周远白天管理铁路项目,晚上跟着老李恶补高原测量知识。老李的既传统又独特——除了常规的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还包括闭眼分辨风速、用手掌感受温度变化、甚至通过星象判断方位等土方法。
科技再发达,有些东西也替代不了人的感官。老李常说,珠峰顶上GPS可能失灵,无线电可能中断,但你的眼睛和手永远不会背叛你。
特训的最后一晚,老李搬出一个生锈的铁盒,里面装满发黄的照片和笔记。宝贝他难得地腼腆,比那台经纬仪还珍贵。
周远小心翻看着这些历史碎片——1976年唐山灾区的测量记录、1984年葛洲坝合龙时的现场照片、2008年汶川地震后抢通生命线的示意图...每一张都承载着工程史上的关键时刻,也记录着一个普通测量员的职业坚守。
知道为什么我拒绝过那么多高薪挖角吗?老李突然问。
周远摇头。
老李指着照片上一个年轻人在葛洲坝前的留影:这些比钱金贵。等你去过珠峰就明白了——有些经历,一旦拥有,一辈子都忘不了。
出发前一天,项目部为周远举办了简单的欢送会。老李将一个油纸包递给他:路上看。
飞机上,周远打开油纸包,里面是一本手抄的《高原测量应急手册》,扉页上写着:给周远——替我看看世界之巅。记住,高度不只是数字,更是人类对精确的永恒追求。 李明德
手册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老李几十年积累的高原测量经验,最后一页还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老李站在某座雪山下,身旁的仪器正是那台黄铜经纬仪。照片背面写着:玉龙雪山,1982,海拔5596米,差8848-5596=3252。
这个简单的减法,道尽了一个测量员毕生的遗憾与向往。
周远将照片小心地放进钱包,望向舷窗外连绵的云海。再过几天,他将站在地球之巅,用老李的经纬仪和父亲的教诲,参与丈量这个世界的新高度。
而无论测量结果如何,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像老李对5毫米差异的执着,像父亲书架上那些泛黄的笔记,像工程人代代相传的,对精确与责任的永恒追求。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