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站在海拔4500米的施工营地前,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他的脸颊。他下意识地紧了紧橙色冲锋衣的领口,却依然感觉刺骨的寒意从每一个缝隙钻入体内。远处,连绵的雪山在朝阳下泛着冷冽的银光,近处是几顶在风中猎猎作响的帐篷和几台被低温折磨得启动困难的工程机械。
周工,您终于到了!一个戴着厚棉帽、脸被高原紫外线晒得黝黑的年轻人小跑过来,接过周远手中的行李,我是项目部的林涛,负责接您。张总说您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高材生,这次天脊线特高压项目就指望您了。
周远点点头,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虽然已经在西宁适应了两天,但高原反应还是让他头晕目眩。先带我去看看工地吧。
林涛犹豫了一下:周工,您要不要先休息?这里海拔比西宁又高了一千多米,很多初来的人都...
不用。周远打断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小型氧气瓶吸了两口,时间不等人,十月份这里就会大雪封山,我们必须在大雪前完成基础建设。
两人踩着碎石路向主工地走去。周远的登山靴在冻土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硬橡胶上。远处,十几名工人正在操作钻机,机器轰鸣声在稀薄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沉闷。
这就是1号塔基的位置。林涛指着一个直径约五米的深坑,我们遇到了冻土层,钻到三米以下就全是冰了。
周远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中搓了搓。土粒中夹杂着细小的冰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测温仪插入土中,液晶屏上立刻显示-12℃。
比预计的温度还要低。周远皱眉,传统的水泥浇筑在这里行不通,水泥在低温下无法正常凝固,就算强行加热浇筑,等到夏天冻土融化,地基就会不均匀沉降。
林涛点点头:之前张总也这么说。上周我们试浇了一个小型基础,第二天就出现了裂缝。
周远站起身,环视四周。湛蓝的天空下,荒凉的高原向四面八方延伸,几头藏野驴在远处好奇地张望。这是一片美丽而残酷的土地,而他们要在这里竖起一座座高达百米的电力铁塔,将清洁能源从西部送往东部。
用我设计的复合材料基础。周远说,声音因缺氧而略显急促,我在德国参与过类似项目,新型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在极寒环境下性能稳定,而且重量轻,运输方便。
林涛眼睛一亮,但随即又暗淡下来:可是周工,那种材料很贵吧?而且我们没人用过...
贵,但长远来看更划算。周远从平板电脑上调出一组数据,传统方法需要反复修补,综合成本反而更高。至于技术问题,我会亲自培训工人。
回到临时搭建的板房办公室,周远立刻召集技术团队开会。狭小的会议室里挤了十几个人,空气中弥漫着酥油茶和汗水的混合气味。
各位,我是周远,新任项目技术负责人。他简短地自我介绍,然后直入主题,关于冻土地基问题,我计划采用新型复合材料解决方案。
投影仪上显示出周远在德国参与设计的北极圈风电项目照片,一座座银白色的塔基在冰雪中熠熠生辉。
这些塔基采用了碳纤维增强热固性聚合物,抗压强度是普通混凝土的两倍,而重量只有四分之一。周远点击切换到一组数据图表,更重要的是,它的热膨胀系数与冻土接近,不会因温度变化导致与周围土体脱离。
会议室里响起低声议论。一个满脸风霜的中年男子举手:周工,我是施工队长王铁军。您说的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听着不错,但在这种地方,设备简陋,工人文化水平有限,我怕...
正因为条件艰苦,我们才更需要技术创新。周远打断他,我会简化施工流程,制作直观的操作手册。王队长,您有二十年高原施工经验,我需要您的配合。
王铁军欲言又止,最终点了点头。
会议结束后,项目总负责人张明把周远单独留下。张明年近五十,头发花白,脸上刻满高原阳光留下的深纹。
小周啊,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张明递给周远一杯热茶,但高原施工不同于你在德国的实验室,这里每一分预算都要精打细算,每一克材料都要翻山越岭运上来。
周远捧着茶杯,感受着来之不易的温暖:张总,我计算过,虽然单次投入高,但综合工期和维护成本,新方案能为项目节省至少15%的总费用。
张明盯着周远看了几秒,突然笑了:好!我就喜欢有想法的年轻人。不过,他表情严肃起来,如果失败了,我们不仅损失金钱,更会耽误整个工期。高原的施工窗口期很短,错过今年,就要等到明年五月。
我明白风险。周远直视张明的眼睛,但我相信这是正确的方向。
两周后,第一批复合材料部件运抵工地。周远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从地基开挖到部件组装,再到树脂灌注固化。工人们起初笨手笨脚,但在周远的耐心指导下,渐渐掌握了要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