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证书摆在周远桌上已经一周了,烫金的高原输电塔动态地基系统几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本该是值得庆祝的事,但办公室里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
周远揉了揉太阳穴,将目光从电脑屏幕移向窗外。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为第17号塔基安装他改进后的复合材料基础。三个月来,他的新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十六座电塔,施工效率提高了40%,项目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周。
周工,您看看这个。林涛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少有的凝重。他递过一份文件,这是王队长他们几个老技术员联名提交的意见书。
周远接过文件,眉头渐渐皱起。意见书中列举了新技术的七大,从施工难度大维护成本高,最后甚至质疑专利的真实性,称这不过是把德国技术照搬到高原。
他们什么时候提交的?
昨天直接交给了张总。林涛压低声音,我听说...王队长在食堂说,如果公司继续全盘采用您的方法,他们几个就要集体辞职。
周远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这三个月来,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工地上,白天指导施工,晚上修改方案,甚至亲自示范操作。他以为自己的付出能够赢得团队的信任,没想到背后竟有这样的抵触。
我知道了。谢谢你,小林。
林涛欲言又止,最终轻轻带上门离开了。
周远拿起电话,犹豫片刻又放下。他需要先理清思路。专利的事确实有些敏感——核心技术确实基于他在德国的研究,但关键的适应性改进确实是他在高原上完成的。而且,公司法律部已经确认过没有任何问题。
桌上的对讲机突然响起:周工,请立即到3号工地,王队长说有紧急情况。
周远披上冲锋衣快步出门。高原的十月已经寒风刺骨,他下意识地裹紧了衣领。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排锋利的牙齿咬在蓝天上。
3号工地一片混乱。王铁军站在一个刚挖好的基坑旁,身边围着七八个工人。看到周远走来,他挺直了腰板,脸上的皱纹在阳光下显得更深了。
周工,您来得正好。王铁军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我们发现3号点的冻土层深度与地质报告不符,按您设计的方案,基础可能不够稳固。
周远蹲下身查看岩芯样本。确实,冻土层比预计的浅了近一米,这意味着地下水活动可能比预估的更活跃。
需要调整基础设计。周远站起身,把预留的变形缝宽度增加50%,同时在底部加装一层隔热材料。
王铁军冷笑一声:又改?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们按图纸施工有什么错?非要临时改来改去,工期耽误了算谁的?
周围的工人开始窃窃私语。周远感到数十道目光刺在自己背上。他深吸一口气,高原稀薄的空气让他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王队长,工程不是照本宣科。现场情况变化,方案就要相应调整。这是基本常识。
常识?王铁军的声音陡然提高,我在高原上干了二十年,建过的铁塔比你见过的都多!你们这些喝过洋墨水的,就知道纸上谈兵!
周远感到一股热血涌上头顶。他正要反驳,一阵刺骨的寒风突然袭来,卷起地上的砂石打在脸上,生疼。
都别吵了!一个洪亮的声音插进来。张明不知何时来到了工地,他铁青着脸站在两人中间,看看天气预报!暴风雪今晚就到,你们还有闲心吵架?
周远这才注意到,西北方的天空已经聚集起铅灰色的云团,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这边推进。
所有人员立即停止施工,加固设备,准备防风防雪!张明下令道,周远,王铁军,跟我回指挥部。
临时指挥部的气氛比外面的天气还要凝重。气象图显示,一场罕见的早冬暴风雪将在六小时内袭击项目区域,预计降雪量可达30厘米,伴随八级大风。
我们必须立即疏散海拔4500米以上工地的工人。张明指着地图上的三个红点,特别是7号、8号、9号工地,那里最暴露,避风条件最差。
王铁军立即提出异议:张总,这几个点刚完成基础浇筑,如果没人看守,设备损失会很大。我建议留一个小队值守。
太危险了。周远反对道,这种天气下,一旦发生高原反应或冻伤,救援都来不及。
周工说得对。张明做出决定,人员安全第一。王队长,你负责组织4500米以下工地的防风工作;周远,你带车队去接高海拔工地的工人下山。
分配完任务,张明把周远单独留下:专利的事我听说了。别太往心里去,老王他们只是不适应变化。等技术优势真正显现出来,他们会明白的。
周远苦笑:如果技术优势要以团队分裂为代价,那还有什么意义?
张明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工程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特别是高原工程。你要学会的不仅是征服自然,还有理解人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