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楼铁矿的清晨是在爆破声中开始的。
周远站在矿区办公楼的铁皮屋顶上,看着远处山坡腾起的烟柱。那是传统崩落法采矿的标志——用炸药将矿体震碎,再人工运出矿石。一百年来,草楼矿工就这样一镐一炮地从大地腹中攫取财富。
周副总,还是这么早啊。
郑毅的声音从背后传来。藏族地质专家端着两杯酥油茶走上屋顶,高原上的晨光给他古铜色的脸庞镀上一层金边。自从巨龙铜矿事件后,这位曾经的可疑人物成了周远最信任的伙伴之一。
第四次爆破了。周远接过茶杯,指了指远处的烟尘,他们明知道我们在做岩体稳定性监测。
郑毅眯起眼睛:姬彪飞在示威。草楼是他家的,我们带着天工系统来,在他眼里就是踢场子。
周远啜了一口酥油茶,咸香的热流滑入喉咙。一个月前,能源部将草楼铁矿列为全国首批智能化改造示范矿,中矿集团作为技术总包,周远被任命为项目总工。而当地合作方,正是姬彪飞家族的龙腾矿业。
会议室准备好了?周远问道。
八点整,各工区队长都会到。郑毅顿了顿,包括马洪山。
周远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马洪山,草楼矿最资深的工区长,曾在高原矿区与周远并肩救援,也是抵制智能化最坚决的人。他带着三百多名矿工联名上书,要求保留传统作业方式。
马师傅说什么了?
说矿工不信电脑,只信手里的镐。郑毅苦笑,还说你要是敢把那些铁疙瘩装进矿井,他就带人罢工。
周远望向矿区入口处那排低矮的砖房。清晨的阳光下,已有矿工家属在生火做饭,几个孩子背着书包蹦跳着去上学。草楼矿是个小社会,三代人生活在矿区的景象比比皆是。要改变这里,光有技术远远不够。
---
会议室里的气氛比预想的更紧张。二十多名工区长挤在长桌周围,烟雾缭绕中,一张张被矿灰染黑的脸庞写满戒备。周远刚展开天工系统的示意图,角落里就传来一声冷哼。
又来讲你那套机器换人的把戏?
说话的是个五十多岁的壮硕男子,安全帽下露出花白的鬓角——马洪山。高原一别后,老矿工眼角的皱纹更深了,像矿道里的岩层裂隙。
马师傅。周远点点头,天工系统不是取代工人,而是——
少来这套!马洪山拍案而起,我下井三十五年,靠的就是这双眼、这双手!你们那些铁疙瘩知道哪块顶板会塌?哪条巷道会透水?
其他工区长纷纷附和。周远注意到姬彪飞坐在最后排,手指间转着那枚玉戒,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
各位。周远提高声音,上个月东北矿难,12人遇难;去年山西透水事故,8人失踪。都是因为人为判断失误。他打开平板电脑,播放一段视频,这是天工系统在高原矿区的预警记录,提前37分钟预测到塌方,救了7条命。
视频中,倾斜的巷道里液压支柱自动加固危险区域,为矿工争取逃生时间。播放到获救矿工相拥而泣的画面时,会议室里的反对声小了些。
机器再好也是死的!马洪山却不依不饶,井下千变万化,你们这些坐办公室的懂个屁!
马叔。郑毅突然开口,用的是藏语腔调的当地方言,我父亲常说,您是他见过最懂石头的人。
马洪山一怔,怒气稍敛:老郑头是条汉子。
他说草楼矿东翼的赤铁矿,敲起来声音像铜锣;西翼的磁铁矿,回声像闷鼓。郑毅慢慢走到老矿工面前,您听了几十年,肯定比机器准。但年轻人呢?
他指向窗外几个刚下夜班的年轻矿工,那些人正低头玩手机,安全帽歪戴着。
现在的小崽子...马洪山嘟囔着,气势却弱了几分。
周远抓住机会:天工系统可以传承您的经验。我们把您的判断输入系统,它就能24小时监控矿井,像您一样出危险。
老矿工狐疑地看着他:咋输入?
用这个。周远拿出一个改装过的矿帽,内衬布满传感器,戴上它下井,您对岩层的每一次敲击、每一句判断,系统都会学习。
会议室鸦雀无声。马洪山接过矿帽,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精密元件,像抚摸一个新生儿。
姬彪飞突然站起身:说得好听!一套系统几千万,钱从哪来?裁员吗?他环视工区长们,在座各位谁愿意让自己的亲戚先下岗?
刚刚缓和的气氛再度紧张。周远正要回应,地面突然传来一阵剧烈震动!天花板上的灰尘簌簌落下,不知谁喊了声地震了!,众人慌忙钻到桌下。
震动持续了约十秒。周远爬起来时,对讲机里已经传来急促的呼叫:三工区旧巷道塌了!有四个技术员在里面做测量!
是勘探队的娃娃们!马洪山脸色大变,今天该测B3区域的!
周远抓起安全帽就往外跑:具体位置?
东翼老采区,深度280米。郑毅边跑边说,六十年代开采的,早该封闭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