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彪飞!周远回头吼道,是不是你们昨天的爆破引起的?
龙腾的总监脸色煞白:不可能...爆破点离老采区至少...
没等他说完,周远已经跳上通勤车。车向东翼疾驰时,他通过平板调出草楼矿的三维模型。B3区域用红色标注着高风险,但塌方预警系统还未覆盖这片老矿区。
为什么让技术员去那里?周远质问同车的安全科长。
是...是姬总要求的。说要重新评估老采区的资源量...
周远心头一紧。龙腾矿业一直想重启老采区,声称那里还有数百万吨高品位矿石。但草楼矿的地质档案显示,B3区域岩层极其破碎,五十年来发生过大大小小十七次塌方。
通勤车一个急刹停在了东翼井口。已经有救援队集结,但没人敢下井——余震不断,井口附近的岩层正在开裂。
让开!马洪山挤到最前面,抓起一条湿毛巾系在脸上,我带人下去。
等等!周远拦住他,从车上搬下一个金属箱,先放这个下去。
箱子里是天工系统的便携节点——六个足球大小的球形设备。周远将它们启动后投入井口,球体在落地后自动展开成蜘蛛状的探测仪,开始向不同方向爬行。
这是啥玩意?一个老矿工瞪大了眼睛。
井下雷达。周远盯着平板电脑上逐渐成型的图像,它们在构建塌方区的实时模型...找到了!
屏幕上显示出四个橙色光点,位于一处相对稳固的岩架上。但更令人心惊的是,光点上方有大片蓝色区域正在缓慢下沉——那是数百吨重的岩层,随时可能彻底坍塌。
通道完全堵死了。郑毅查看图像,常规钻机至少需要八小时...
周远快速滑动屏幕,调出系统内置的应急方案库:有一个办法。B3区域紧邻1978年的勘探巷道,如果从这里打一条3米的横巷...他指向屏幕上一条几乎不可见的虚线。
马洪山凑过来看:老通风巷?早塌了!
没完全塌。郑毅突然说,我父亲参与过那条巷道的施工。当时特意用铁道枕木做了支护,就是预防...
又是一阵余震。井口附近的碎石哗啦啦滚落,救援队不得不后撤。周远看了看平板,代表岩层的蓝色区域正在加速下沉。
没时间了。他抓起一把液压剪,我带节点从主巷道绕过去。郑毅,你找1978年的施工图。马师傅,我需要三个最熟悉东翼的人。
老矿工盯着屏幕上那四个橙色光点——那是四个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转身点了两个壮汉:狗子,铁柱,跟我走!
我也去。姬彪飞不知何时已经穿好了救援服,脸色依然苍白但眼神坚定,那条勘探巷道...我父亲当年是技术负责人。
周远略感意外,但现在不是追问的时候。他分发着改装过的矿帽:戴上这个,系统能实时监控你们的位置和生命体征。又递给每人一个纽扣大小的设备,声波发射器,遇到危险就按,节点会优先扫描该区域。
下井的电梯嘎吱作响,像是随时会散架。当降到150米深度时,周远感到耳膜一阵刺痛——井下的气压和湿度与地面截然不同。头盔上的LED灯只能照亮前方几米,再远处就是吞噬一切的黑暗。
这边!马洪山在最前面带路,像一头熟悉每个洞穴的老熊。周远紧随其后,手中的平板显示着六个节点传回的实时数据。突然,3号节点发来警报——前方巷道的顶板位移速率已达到危险值。
周远拉住马洪山,前面十米顶板要塌!
老矿工将信将疑地敲了敲岩壁,侧耳倾听:没啥动静啊...
话音未落,一声闷响从前方传来,接着是碎石滚落的声音。等尘埃落定,众人看到十米开外的巷道已经堆满碎石——正是他们原本要走的路。
操...年轻的矿工狗子小声惊叹,这铁疙瘩真神了!
姬彪飞复杂地看了周远一眼:1978年巷道在这边。他指向一条几乎被遗忘的岔路。
岔路尽头是一堵用腐朽木板封住的墙。姬彪飞和狗子合力踹开木板,露出后面黑黝黝的通道。周远弯腰钻进去,头灯照亮了积满灰尘的巷道——令人惊讶的是,近半个世纪过去,那些铁道枕木依然完好,像忠诚的卫士般支撑着岩顶。
我爸说过...姬彪飞轻声说,这条巷道用的全是苏联进口的红松,浸过特殊防腐剂。他摸了摸一根枕木上的刻痕,这是他做的标记。
周远顺着灯光看去,刻痕旁边还有一个模糊的符号:三个菱形。又是ST集团的标志?但1978年,中国还没对外资开放矿业啊...
找到了!前面的郑毅喊道,贯通点就在前面!
众人加快脚步。巷道尽头是一面砖墙,马洪山用镐头敲了敲,传来空洞的回音:后面就是B3区!
周远让所有人后退,启动节点上的微型钻头。随着马达嗡鸣,砖墙很快被钻出一个小孔。他对着孔洞喊道:里面的人听得到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