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时,周远透过舷窗看到了久违的朝阳。三个月的巴基斯坦杜达矿业项目危机处理让他精疲力尽,但此刻他的心情却异常平静。机舱门打开的瞬间,南方特有的湿热空气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祖国的气息全部吸入肺中。
周工,辛苦了。前来接机的助理小王接过他的行李,部里通知您明天上午九点参加虎门大桥项目启动会。
周远脚步一顿:这么快?我还以为至少能休息两天。
情况紧急。小王压低声音,听说这是国家计划重点项目,上面点名要您负责技术部分。
周远点点头,没再多言。作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最年轻的桥梁总工程师,他早已习惯这种突如其来的任务。三十二岁的他,已经在国内外完成了七个大型桥梁项目,包括去年通车的长江二桥。但虎门大桥不同——这将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悬索桥。
回到公司安排的临时住所,周远冲了个热水澡,洗去一身疲惫。他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晒得黝黑的脸庞和眼角新添的细纹,不禁想起在巴基斯坦边境的日日夜夜。印巴冲突导致杜达矿业的运输通道被切断,他带领团队在炮火中设计并建造了一座临时钢桥,保障了矿产运输,也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赢得了声誉。
手机铃声打断了他的回忆。
老周,听说你回来了?电话那头是林涛,他大学同学,现在在广东省交通设计院工作。
刚落地。你消息倒是灵通。
能不通吗?明天就要在虎门大桥项目上见面了。林涛的声音透着兴奋,这次咱们终于能一起干票大的!
周远笑了笑:你参与设计?
主设之一。老周,这次不一样,悬索桥啊!咱们国家从来没建过这么大的悬索桥,主跨888米,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周远平静地说,但心跳却不自觉地加快了。作为桥梁工程师,能参与这样一个开创性的项目,无疑是职业生涯的巅峰。
挂断电话后,周远打开电脑,调出虎门大桥的初步资料。主跨888米,双向六车道,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十五的大跨径悬索桥。他翻阅着有限的技术参数,眉头渐渐皱起——珠江口台风频繁,地质条件复杂,而国内在悬索桥建设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第二天一早,周远提前半小时到达会议室。会场已经布置完毕,墙上挂满了虎门大桥的效果图和初步设计方案。他走近细看,发现主塔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门楼元素,既雄伟又富有文化特色。
周工,久仰大名。
周远转身,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子向他伸出手。对方身材魁梧,手掌厚实有力,一看就是常年在工地摸爬滚打的人。
张建国,虎门大桥项目总指挥。男子自我介绍道,你在巴基斯坦的事迹我都听说了,干得漂亮。
张总好,只是尽了本分。周远谦虚地说。
这次不一样。张建国的表情严肃起来,虎门大桥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国家形象。1997年香港回归前必须通车,工期紧,任务重,技术上更是从零开始。部里点名要你负责技术攻关,压力不小啊。
周远正色道:我会全力以赴。
参会人员陆续到齐,会议正式开始。张建国首先传达了国务院和交通部对虎门大桥项目的指示精神,强调了项目在国家路网布局中的战略地位。随后,设计院代表林涛汇报了初步设计方案。
最大的挑战在于悬索桥的施工工艺。林涛指着幻灯片上的主缆示意图说,国内没有成熟经验,国外技术封锁,我们必须自主研发主缆架设、索夹安装等关键技术。
周远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技术难点,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解决方案。轮到他发言时,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前。
我认为除了施工工艺,我们面临三大核心挑战。周远的声音沉稳有力,一是珠江口台风频繁,大桥抗风稳定性必须万无一失;二是航道繁忙,主跨施工不能影响通航;三是地质条件复杂,东西两岸锚碇基础设计尤为关键。
会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盯着这个年轻的总工程师。
我建议成立三个技术攻关小组,分别针对抗风、通航和基础问题。周远继续说道,同时,我们需要立即着手进行风洞试验和地质详勘,数据越详细,我们犯错的可能性就越小。
会议结束后,周远被正式任命为虎门大桥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当天下午,他就带着团队前往桥位现场勘测。
珠江口风大浪急,周远站在临时搭建的勘测平台上,感受着脚下汹涌的波涛。对岸的东莞隐约可见,中间是宽阔的江面,未来这里将飞架起一座钢铁巨龙。
周工,潮位数据拿到了。年轻的技术员陈明递上一叠资料,珠江口潮差最大能达到三米,对我们的水下施工影响很大。
周远接过资料,快速浏览着:通知海洋局,我们需要过去五年的台风路径和风速数据。另外,联系地质队,明天开始东西两岸的地质钻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