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寨大桥通车典礼后的第三个月,周远站在杭州湾南岸的勘测平台上,咸涩的海风扑面而来。眼前是浩瀚无垠的灰蓝色海水,潮水拍打着临时搭建的钢栈桥,发出沉闷的轰鸣。
周总,这是最新的海底地质钻探报告。年轻的技术员递上一叠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文件,情况比预想的复杂。
周远翻开报告,眉头渐渐拧紧。杭州湾海底存在厚达40米的软弱土层,而跨海大桥需要承受每小时30海里的强潮流和每年数次台风袭击。传统桩基在这种条件下沉降风险极高。
通知设计组,下午三点开会。周远合上文件,另外,联系一下港珠澳大桥的陈明工程师,请教他们的沉管隧道地基处理经验。
回到临时指挥部,周远发现苏颖正在会议室等他。自矮寨大桥通车后,苏颖正式接受了瑞士公司亚太区总裁的职位,常驻上海。今天她一身利落的职业装,正在笔记本电脑上快速敲击着什么。
怎么有空过来?周远放下文件,在她对面坐下。
苏颖转过笔记本屏幕:瑞士总部批准了我的提议——为杭州湾跨海大桥提供全套实时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免费。
周远挑眉:这么大方?
技术示范项目。苏颖狡黠地笑了,当然,成功后中国其他跨海大桥优先考虑我们的系统。
周远摇头轻笑:商人本色。
彼此彼此。苏颖合上电脑,听说你拒绝了部里的副司长职位?
我还是更适合在一线。周远望向窗外波涛汹涌的海面,尤其是这样的挑战。
下午的设计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传统派坚持采用超长桩基直接穿越软土层,而年轻工程师则主张全浮动式基础。周远静静听着各方意见,直到讨论陷入僵局,他才走到白板前。
我提议第三种方案——桩-筏复合基础。他画出示意图,短桩群加固软土上层,配合超大钢筋混凝土筏板分散荷载。就像雪地里铺木板,增大接触面积减少压强。
会议室鸦雀无声。老专家们皱眉思索,年轻人们眼睛发亮。
理论上可行,但国内外没有先例啊。设计院总工质疑道。
所以我们要创造先例。周远语气平静但坚定,杭州湾大桥应该是中国技术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不是国外设计的复制品。
会议持续到深夜。方案最终获得原则通过,但要求进行大规模模型试验验证。散会后,周远独自留在会议室,继续完善细节。门被轻轻推开,他以为是助理送咖啡,抬头却看到陈明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
周工!我从珠海直接赶过来的。陈明放下行李包,掏出一叠资料,听说您需要港珠澳大桥的地基处理数据?
周远眼前一亮:来得正好!看看这个复合基础方案。
两代工程师头碰头研究到凌晨。陈明带来的港珠澳经验与周远的创新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方案已经优化得更加完善。
陈明,你在港珠澳那边的工作...周远突然想起什么。
已经申请调来杭州湾项目了。陈明咧嘴一笑,林涛师兄说您这里更需要我。
周远心中一暖。二十年前,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工程师,如今已经有了可以托付事业的徒弟和团队。
桩-筏复合基础的试验紧锣密鼓地展开。三个月后,当试验数据证明其性能远超预期时,周远团队再次登上国际工程期刊封面。更令人惊喜的是,苏颖引进的瑞士监测系统与陈明自主研发的智能分析算法完美融合,创造了跨海大桥健康监测的新标准。
工程正式开工那天,杭州湾两岸彩旗招展。周远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站在主席台上望着第一根钢桩打入海底,心中百感交集。二十多年来,从虎门大桥到矮寨大桥,再到如今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桥梁建设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仪式结束后,周远收到一条来自日本的短信。是中村裕也:周先生,恭喜新项目启动。佐藤教授建议我们合作撰写一篇跨海大桥地基处理技术的综述论文,您有兴趣吗?
周远笑了笑,回复道:荣幸之至。科学无国界,工程师的共同使命是让世界更联通。
杭州湾项目步入正轨后,周远又接到新任务——担任港珠澳大桥技术顾问。每周往返于宁波和珠海之间,他的行李箱永远收拾妥当,随时准备出发。
一个周五的傍晚,周远刚从珠海飞回上海,苏颖开车来接他。夕阳下的浦东机场被染成金色,苏颖靠在车边等他,白衬衫被风吹得微微鼓起。
告诉你个好消息。一上车,苏颖就忍不住宣布,瑞士总部批准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由我全权负责。以后不用频繁往返欧洲了。
周远转头看她:这意味着...
意味着我可以安定下来了。苏颖目视前方,嘴角含笑,三十多岁,也该考虑些别的事了,比如...成家。
周远心跳漏了一拍。二十年前的校园恋情,十年分离,再到如今的重新靠近,他们绕了一个大圈,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