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盯着电脑屏幕上那篇刚发布的《日本桥梁学会技术公报》,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文章标题刺眼得令人不适——《深中通道水下互通:技术创新还是冒险博弈?》,作者赫然是佐藤健二的得意门生中村裕也。
他们质疑我们在40米水深建设四向互通缺乏足够理论支撑。陈明站在一旁,声音发紧,还列举了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保守设计理念作为对比。
周远滚动鼠标,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数据图表看似客观,但字里行间透着居高临下的质疑。最致命的是,对方精准指出了深中通道初步设计中几处尚未完全解决的水流扰动问题——这些本该是内部技术机密。
这些数据怎么流出去的?周远声音低沉。
办公室门被猛地推开,林涛风风火火闯进来,手里捏着一份刚打印的文件:国安部门的初步调查结果!那个黑客IP确实注册在荷兰,但实际操控端在横滨,而且...他瞥了眼周远,最近三个月与苏总公司某个数据服务商有多次数据交换。
周远胸口像被重锤击中。苏颖公司的分包商涉嫌泄密?这比他预想的更复杂。
先别惊动苏颖。他深吸一口气,当务之急是应对这篇报告的舆论影响。部里刚来电话,国际桥梁协会要求我们就安全性作出正式回应。
陈明调出电脑上的设计模型:我们可以用水流模拟实验数据反驳,但完整报告至少需要两周...
我们没有两周。周远打断他,明天上午十点,国际媒体视频发布会,正面回应所有质疑。
他话音刚落,办公室的台风警报器突然尖啸起来。气象组的工程师连门都没敲就冲了进来:周总!台风海贝思路径突变,预计48小时后正面袭击珠江口!
周远猛地站起身,撞翻了咖啡杯。深褐色的液体在图纸上洇开,像一道不祥的预兆。首节沉管E1昨天才安装到位,临时固定系统至少要五天才能完成加固。如果台风提前到来...
E1现在能抗几级风?他沉声问。
设计抗风是12级,但海贝思预计达到14级,而且...气象工程师咽了口唾沫,浪高可能超过26米。
指挥部瞬间陷入死寂。26米巨浪意味着数千吨的冲击力,足以将8万吨重的沉管像玩具一样推离原位。一旦E1移位,不仅损失数亿造价,更会打乱整个施工序列,工期延误至少半年。
周远抓起安全帽:去现场!
---
伶仃洋海域,E1沉管施工现场狂风骤起。六艘工程船在越发汹涌的海浪中摇摆,工人们正冒险加固沉管临时支座。周远站在指挥船甲板上,咸涩的海水拍打在脸上,生疼。
常规方法来不及了!施工队长对着对讲机大喊,浪太大,潜水员已经无法下水!
周远透过望远镜看到,E1沉管与已安装节段的对接处已经开始出现轻微位移,监测数据不断刷新警戒值。按照传统工艺,他们需要在水下安装数十个巨型夹具,但在当前海况下,这无异于自杀。
撤回所有潜水员。周远下令,准备应急方案B。
我们哪有方案B?林涛急得额头青筋暴起。
周远没回答,拨通了苏颖的电话。三声忙音后,对方接起,背景音是珠海办公室的平静氛围。
周远?我正在准备明天发布会的材料...
立刻调出E1沉管的三维应力分布图。周远直接打断,重点标记所有能承受瞬时拉力的结构点。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发生什么事了?
海贝思要来了,E1可能保不住。周远声音嘶哑,我需要你团队的实时监测系统找出最牢固的锚固点。
...给我十分钟。
挂断电话,周远转向陈明:联系上海振华重工,紧急调运他们库存的所有深海锚链,越粗越好!
陈明眼睛一亮:您想用锚链固定?但传统锚链在台风中会...
不是传统用法。周远在摇晃的甲板上画出示意图,我们要让锚链成为动态缓冲系统,不是抵抗海浪,而是吸收并释放冲击能量。
陈明瞬间领悟:就像汽车减震器!但如何确保锚链张力始终在安全阈值内?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苏颖的监测系统。周远望向越来越暗的天际,实时数据反馈,动态调整每一根锚链的张力。
---
珠海,瑞士公司亚太总部。
苏颖盯着屏幕上E1沉管的应力云图,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红色预警区域不断扩大,显示结构承压已接近临界点。身旁的工程师们紧张地交换着数据,没人注意到她苍白的脸色。
就在半小时前,她收到了国安部门的正式问询函——关于那家涉嫌数据泄露的荷兰分包商。更让她心寒的是,周远显然早就知情,却选择瞒着她。
苏总,关键承力点标记完成了。工程师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但系统显示,如果采用锚链动态固定,需要至少18个同步控制的液压张紧器,我们库存只有6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