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新生报到日,校园里人头攒动。周远站在系馆前的梧桐树下,看着女儿周晓楠兴奋地办理入学手续,心情复杂得像打翻了的五味瓶。
爸,你看!这是我们的课程表!周晓楠小跑过来,挥舞着一张纸,高等材料力学土力学基础,下学期还有道路工程设计
周远接过课程表,那些熟悉的课程名称勾起他二十多年前的回忆。那时中国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如今却已经建成了数千公里。而他的女儿,将接过这一棒,继续奔跑。
晓楠,你确定要学土木?周远忍不住又问,现在计算机、金融那么热门...
周晓楠撅起嘴,您不是常说基建是国之重器吗?再说了,我可是听着您的工地故事长大的!
周远哑然。的确,女儿小时候,他每次回家都会讲些工程上的趣事——怎么制服不听话的软土地基,怎么跟固执的老工人斗智斗勇...没想到这些故事在女儿心里种下了种子。
办好手续,周远带女儿去了学校附近的餐馆。点完菜,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笔记本:送你的入学礼物。
周晓楠翻开扉页,上面是父亲工整的字迹:给晓楠:愿你在工程的世界里,既看到数字和公式,也看到人和自然。——爸爸
里面还有。周远示意她继续翻。
笔记本后半部分,密密麻麻记录着沈大高速、京津塘高速等项目的关键技术要点,每一页都配有简图和数据。这是周远二十多年工程生涯的精华总结。
爸...周晓楠眼眶有些发红,这太珍贵了。
知识要传承才有价值。周远给女儿夹了块鱼肉,不过记住,书本上的理论要和实际结合。有机会我带你去工地看看。
这个机会来得比预想的快。九月底,周远接到紧急任务——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出现严重软基沉降问题,需要他带队处置。
爸,我能跟您去看看吗?正好国庆假期。周晓楠得知后立刻请求,就当是专业认知实习!
周远犹豫片刻,点头答应了。他心想,让女儿早点见识真实的工程挑战也好。
国庆节当天,父女二人飞抵南京。驱车前往工地的路上,周晓楠被窗外的江南水乡风光吸引,不停地拍照。而周远则注意到,道路两侧的水田星罗棋布,河网纵横——这是典型的长三角软土分布区。
周主任,您可算来了!项目总工在指挥部迎上来,脸色凝重,K125到K130段,通车才三个月,最大沉降已经超过20厘米!
会议室里,技术人员汇报了情况。沪宁高速穿越长江三角洲腹地,沿线软土厚度普遍超过20米,最厚处达40米。虽然采用了常规的排水固结法,但沉降仍然远超预期。
设计时参考了沈大高速的经验,但这里的软土性质完全不同。地质工程师解释道,高含水量,高压缩性,而且层理复杂。
周远仔细查看地质勘探报告和沉降监测数据,眉头越皱越紧。突然,他指着一组数据问道:这个孔隙比2.1的淤泥质土层,分布范围有多大?
全线约35公里,正好是沉降最严重的区段。
问题就在这里。周远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画出示意图,沈大高速的软土孔隙比多在1.5以下,排水固结效果明显。这里的土体像吸饱水的海绵,传统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压密。
他转向女儿:晓楠,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周晓楠没想到父亲突然提问,愣了一下,随即回答:书上说可以换填轻质材料,或者...或者用真空预压?
会议室里几位工程师相视一笑。周远却认真地点点头:理论没错,但实际工程要考虑成本和工期。换填40米深?造价会翻倍。真空预压?这么大面积,设备投入巨大。
他转向项目组:我建议采用组合方案——轻质填料减轻荷载,配合加强型竖向排水体系。具体参数需要进一步计算。
会后,周远带着女儿来到问题路段。秋雨绵绵,沉降的路面已经出现明显凹陷,像一条蜿蜒的伤疤。工人们正在紧急修补,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
看到了吗?周远指着路面,工程设计不是纸上谈兵,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真金白银和人民安全。
周晓楠蹲下身,用手指触摸裂缝,神情变得异常专注:爸,这里的土是不是比沈阳的更...更?
专业说法是灵敏度更高。周远欣慰于女儿的观察力,走,带你去试验室看看土样。
试验室里,各种土样整齐排列。周远拿起一罐灰黑色的淤泥:这是K127处的原状土,含水量接近70%,放在手里轻轻一捏...
土样从他指缝间挤出,像黑色的牙膏。周晓楠惊讶地瞪大眼睛:这么软的土,怎么能撑起高速公路?
所以需要特殊处理。周远擦着手说,明天日本的地基处理专家要来交流,你也一起听听。
当晚,周远在临时办公室熬夜研究解决方案。门被轻轻敲响,王志刚端着两杯咖啡走了进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