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垭口,海拔4800米。周远站在刚刚建成的冻土观测站前,呼出的白气在清晨的冷空气中迅速凝结。尽管已经适应了三天,太阳穴依然一跳一跳地疼——这是高原反应留下的印记。
周总,3号钻孔的温度数据出来了!技术员张浩从活动板房里冲出来,手里挥舞着记录本,年轻的脸庞被紫外线晒得通红,地下5米处冻土温度比去年同期升高了0.8度!
周远心头一紧,接过记录本仔细查看。这组数据验证了他最担心的事情——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冻土正在加速退化。而他们规划的拉林高速公路,将有400多公里穿越这样的高温冻土区。
立即启动B方案。周远果断决定,通知北京实验室,加急测试那批热半导体材料。
张浩刚要转身,突然一个趔趄。周远一把扶住他:怎么了?
没事...就是有点头晕...年轻人勉强笑了笑,嘴唇却呈现出不健康的紫绀色。
周远摸了摸他的额头,滚烫:你发烧了!马上去医务室吸氧。
可是周总,今天还要安装辐射监测仪...
我来。周远不容置疑地说,健康第一,这是高原上的铁律。
送走张浩,周远独自走向观测站外的设备堆放区。昆仑山的寒风像刀子般割着脸,即使戴着厚手套,手指也很快冻得发麻。他蹲下身,开始组装那台精密的辐射监测仪。
这一刻,他忽然想起了二十年前皮炮高速公路的征地场景。那时他还是个刚提拔的副处长,负责协调一个村庄的拆迁工作。一位白发老人指着设计图纸愤怒地说:国家是一国两制,你修个路给我们搞成了一村两制!公路把村子一分为二,东边的去祖坟要多绕十里地!
当时年轻气盛的周远不以为然:大爷,这是最优路线,省造价一千多万呢。老人失望的眼神像根刺,一直扎在他心里。
直到后来亲眼看到村民绕行的艰难,周远才意识到工程设计不仅是技术和经济问题,更关乎人的便利与尊严。最终他力排众议,追加预算修建了一座人行天桥。通车那天,老人送来一篮自家种的橘子,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
周总!电话!张浩的喊声打断了回忆。年轻人挂着氧气袋,踉跄着跑来,北京实验室的紧急来电!
周远赶紧接过卫星电话。实验室主任激动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热半导体...测试成功...导热系数...比预期高30%...
太好了!周远握紧拳头,立即生产2000平方米,空运到格尔木!
挂断电话,他发现张浩正蹲在地上组装辐射监测仪,动作比他还熟练。
不是让你休息吗?周远皱眉。
周总,我没事了。张浩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您知道吗?我爷爷是当年青藏公路的筑路兵。他常说,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我不能给他丢脸。
周远心头一热,没再劝阻。两人并肩工作,很快完成了设备安装。当第一组辐射数据出现在屏幕上时,周远眼前一亮——正午时分,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远超预期,这正是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我们需要一种既能反射阳光又能快速散热的材料...周远喃喃自语。
周总!观测站门口,司机老李大声呼喊,英国专家到了!
一辆越野车卷着尘土驶来。车门打开,威廉姆斯教授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脸色苍白地走下来,手里却紧紧抓着一个大皮箱。
周...周先生...老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把北极用的...辐射仪...带来了...
周远赶紧扶住摇摇欲坠的教授:您不该亲自上来!高原反应很危险!
科学...需要...第一手数据...威廉姆斯艰难地笑了笑,突然身子一歪。周远和张浩手忙脚乱地扶住他,老李立刻拿来氧气瓶。
吸了几分钟氧,威廉姆斯的脸色稍微好转。他迫不及待地打开皮箱,取出一台造型奇特的黑匣子:这是...我们研发的...冻土辐射监测系统...可以同时测量...八个波段的...辐射通量...
周远如获至宝,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安装调试。新设备很快给出了更精确的数据,验证了他们的猜想——传统沥青路面吸收了85%的太阳辐射,是导致冻土退化的元凶。
傍晚,观测站里炉火熊熊。威廉姆斯裹着毯子,和周远一起研究数据。
周先生,北极的经验表明,浅色路面能有效反射阳光。威廉姆斯指着电脑屏幕,但你们的挑战更大——夏季要反射热量,冬季却要促进散热。
就像藏族牧民的黑帐篷周远突然说,夏天用白色面料反射阳光,冬天换成黑色吸收热量。
Exactly!威廉姆斯激动地拍腿,你们需要一种能根据季节自动调节辐射特性的材料!
两人越谈越投机,很快勾勒出一个创新方案:在路基中铺设热半导体材料,表面涂覆选择性辐射涂层,夏季反射短波辐射,冬季增强长波散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