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晨雾还未散尽,周远已经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景平台上,凝视着脚下奔腾的江水。三百米深的峡谷像被天神用巨斧劈开,两侧峭壁近乎垂直,岩体在朝阳下泛着铁青色的冷光。这里,将是拉林高速公路林芝段的控制性工程——色季拉大峡谷特大桥的桥位。
爸,风速又增加了!周晓楠小跑过来,手里拿着刚出炉的监测数据,瞬时风速突破34米/秒,远超设计预期!
周远接过平板电脑,眉头紧锁。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触目惊心:34.5米/秒,相当于12级台风。这样的风速下,常规悬索桥的颤振风险将成倍增加。
通知专家组,一小时后开紧急会议。周远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格外沉稳,把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抗风资料调出来,还有美国金门大桥的加固案例。
回到指挥部,技术团队已经集结完毕。投影仪上并列显示着两套方案:原设计的单跨悬索桥和备选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会议室里的争论异常激烈。
必须改方案!抗风专家李教授敲着桌子,34米秒的风速下,传统悬索桥的涡振概率超过安全红线!
但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施工难度太大!施工总指挥老马反驳道,峡谷两侧根本没有大型设备进场条件,难道要靠人扛肩挑?
周远静静听着各方意见,目光落在地质剖面图上。突然,他指向一处细节:这个岩层凸起,是不是可以作为天然锚固点?
争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凑过来看那个被标记为强风化片麻岩的凸起部位。
理论上...可以。地质负责人犹豫道,但片麻岩的长期稳定性...
如果采用张浩提出的仿生锚固周远看向年轻的工程师,你不是说能像树根一样贴合岩体结构吗?
张浩眼睛一亮,立即调出三维扫描模型:周总说得对!这个凸起的内部结构相对完整,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分叉式锚杆,主杆深入稳定岩层,分支则包裹凸起部位,形成双重保险!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方案融合了多方智慧:主桥采用抗风性能更好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锚碇系统创新性地结合了仿生锚固与传统工艺;施工则借鉴了古蜀道栈道的分段推进法,避免大型设备集中作业。
就这么干。周远拍板,王总负责总体协调,张浩主抓锚固系统,晓楠牵头抗风设计。记住,这不仅是林芝段的咽喉工程,更是为未来的蜀道攻坚积累经验!
散会后,周远独自留在指挥部。窗外,探照灯将工地照得如同白昼,夜班工人正在为明天的首根主缆架设做准备。他翻开笔记本电脑,调出蜀道通衢工程的初步资料。屏幕上,秦岭与大巴山交错的等高线像一道道年轮,记录着大地亿万年的沧桑。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是陈院士。
周远,我刚看完你们的新方案,有个担忧。老院士的声音透着疲惫,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在理论上没问题,但高原环境下,斜拉索的疲劳寿命可能大幅缩短。
您有什么建议?周远立即坐直身体。
我在云南做过一个实验,碳纤维复合材料索在低温下的性能比钢索稳定得多。但成本...
安全第一。周远毫不犹豫,请把实验数据发给我,我立即组织评估。
挂断电话,周远走到窗前。夜色中的峡谷像一头蛰伏的巨兽,而他们要做的,是在这头巨兽身上架起一道飞虹。这让他想起二十多年前沈大高速的第一根桩基,那时的中国连高速公路是什么样都没几个人见过。如今,他们已经在挑战世界级难度的工程。
爸,您该休息了。周晓楠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杯热茶,明天是关键的一天。
周远接过茶杯,突然问道:晓楠,如果是你来决策蜀道工程的技术路线,会优先考虑什么?
女儿愣了一下,随即认真思考起来:我想...会是适应性。蜀道的地质比林芝更复杂,历史更长,人文影响更深。技术不仅要解决工程问题,还要能适应千年积淀的自然与人文生态。她顿了顿,就像您常说的,工程要尊重地方的。
周远欣慰地笑了。女儿已经懂得,工程师的最高境界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解。
次日清晨,峡谷上空万里无云,是施工的绝佳天气。首根主缆将从东岸锚碇出发,横跨峡谷,连接到西岸塔顶。这是整个工程最危险的环节之一,稍有差池,数吨重的缆索就会坠入深渊。
周远亲临现场督战。张浩带着团队在锚碇区做最后检查,新型仿生锚杆已经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入岩体。周晓楠则在塔顶监控风速变化,随时准备叫停作业。
开始架设!随着对讲机里传来指令,巨大的牵引索缓缓移动,主缆像一条银龙,开始向对岸延伸。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这惊心动魄的跨越。
突然,周晓楠的警告声从对讲机炸响:风速骤增!35米/秒!立即暂停!
牵引索立刻刹停,但主缆已经在风中剧烈摆动,随时可能失控。千钧一发之际,张浩带领抢险队冲了上去,用预先准备好的阻尼器固定缆索。狂风呼啸,几个瘦小的身影在三百米高的塔架上与自然力量搏斗,远看如同蚂蚁撼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