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道高速勘探进入第三周时,周远站在永州南部一片石灰岩山体前,手中的地质雷达显示屏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斑点。那些斑点连成一片,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在地下深处蔓延。
这已经是第七处了。周远摘下安全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整条线路地下全是溶洞群,我们的设计必须全部推倒重来。
身后传来脚步声,周晓楠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周总,刚收到瑶寨村民的联名信,抗议我们原定的线路要拆除盘王庙。
周远接过文件,眉头皱得更紧。零道高速连接湖南永州与广西桂林,穿越南岭山脉最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条件之复杂远超预期。更棘手的是,沿线聚居着大量瑶族同胞,他们的文化传统与工程建设产生了直接冲突。
通知全体技术骨干,一小时后开紧急会议。周远抬头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看来我们遇到硬骨头了。
---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地质工程师李成指着投影上的三维地质模型:根据最新勘探数据,原设计线路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溶洞系统,深度从30米到150米不等,延伸范围超过5公里。如果强行按原方案施工,不仅桥梁基础无法稳固,隧道掘进也极可能引发大规模塌方。
有没有绕行可能?周晓楠问道。
李成摇头,这一带全是喀斯特地貌,我们扫描了周边三公里范围,地下溶洞像蜂窝一样密集。更麻烦的是,传统地质雷达在石灰岩地区信号衰减严重,探测深度有限,我们无法准确掌握溶洞的完整分布。
会议室陷入沉默。周远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忽然问道:当地瑶族有没有关于这些溶洞的传说或记载?
周晓楠眼睛一亮:我查过地方志,这一带的瑶族有相地术的传统,据说能通过地表植被、岩石形态判断地下情况。要不要找当地人咨询?
先解决盘王庙的问题。周远站起身,晓楠,你负责联系瑶族代表,明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
盘王庙前聚集了近百名瑶族群众,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各种农具,挡在测量队面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最前面,用浓重的方言大声说着什么。
那是盘阿公,寨子里最受尊敬的长老。站在周远身边的年轻人解释道。他叫盘金贵,是寨子里第一个博士生,现在省城大学任教,被乡亲们请回来当翻译。
周晓楠上前一步,用刚学会的瑶语问候:阿公好,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
盘阿公眯起眼睛打量着这群工程师,突然用流利的汉语说:我年轻时也修过路,知道国家建设重要。但盘王庙是我们瑶族的精神图腾,拆不得。
周远惊讶于老人的汉语水平,连忙上前:阿公,我们完全理解。能否请您带我们看看庙宇周围?我们想找两全其美的办法。
盘阿公哼了一声,转身走向庙后的小路。周远示意其他人留在原地,只带着周晓楠和盘金贵跟了上去。
庙后是一片陡峭的山坡,盘阿公指着几处不起眼的岩石裂缝:这里地下有,你们打隧道会惊动地龙,整个山都会塌。
周远蹲下身,仔细观察那些裂缝的走向,突然发现它们排列得极有规律,与地质图上标注的断层线高度吻合。他心头一震:阿公,您怎么知道地下情况?
盘阿公神秘地笑了笑,从怀中掏出一根古老的铜制寻龙尺:我们瑶族相地术传了上千年,看草木知水源,观石纹晓地脉。你们那些机器,看不透大山的秘密。
回营地的路上,周远一直沉默不语。直到吉普车驶过一处溪流,他突然开口:金贵博士,能否请你引荐,我想正式向盘阿公学习相地术。
盘金贵惊讶地转头:周总,那是迷信...
周远摇头,那可能是我们一直忽视的民族智慧。
---
当晚,周晓楠和盘金贵在临时板房里熬夜制定文化保护方案。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两人疲惫的脸上。
如果采用高架桥跨越方案,不仅能避开盘王庙,还能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周晓楠指着CAD图纸上的一条红色曲线,但造价会增加30%。
盘金贵推了推眼镜:我算过,如果结合瑶寨旅游开发,这部分成本五年内可以通过旅游收入回收。更重要的是,这样能赢得村民支持。
周晓楠突然想到什么:金贵,你了解相地术吗?真的能看透地下?
盘金贵苦笑:小时候跟爷爷学过皮毛。原理其实很科学——特定植物只在含水层上方生长,岩石裂缝方向反映地质构造...只是被神秘化了。
那能不能...周晓楠眼睛发亮,把相地术与现代勘探技术结合?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抓起笔记本冲向周远的房间。
---
三天后,一场特殊的技术融合会在瑶寨鼓楼举行。盘阿公带着几位寨老坐在一侧,周远的工程师团队坐在另一侧,中间是临时架设的投影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