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站在北京复兴门深达二十米的基坑边缘,脚下是新中国第一条地铁的雏形。
>“总工,苏联人留下的图纸水土不服!”技术员举着被雨水泡皱的蓝图喊道。
>他俯身抓起一把混杂着碎石的湿黏泥土,指缝间渗出浑浊的水:“通知各标段,所有钢筋间距缩小5厘米。”
>暴雨突至,抽水泵的嘶吼淹没在雷声中。
>周远抹去脸上的雨水,目光穿透雨幕——
>十年后,这里将驶出第一列印着五星红旗的地铁列车。
---
周远站定在北京复兴门那深达二十米的基坑边缘,脚下是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刚刚显露的雏形。泥土、碎石、湿气,混合着工人劳作的气息,扑面而来。深秋的风裹挟着工地上特有的尘土味,掠过他洗得泛白的蓝布工装,吹动他手中那份沉甸甸的施工总图。图纸上墨迹尚新,线条勾勒着地下的钢铁脉络,也承载着地面上无数双期待的眼睛。
他是总公司的总工程师,周远。此刻,他肩上压着的,是共和国地下交通零的突破。
“总工!周总工!”一声带着焦虑的呼喊穿透工地的喧嚣。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深一脚浅一脚地跑近,手里紧攥着一卷图纸,边缘已被雨水或汗水洇得发皱。他气喘吁吁,脸上沾着泥点,把图纸在周远面前猛地摊开:“您看!三标段,西段!苏联专家留下的这套基础承重结构图…水土不服啊!”
图纸上,代表承重基础的密集线条区域,被技术员用红铅笔重重地圈了出来。周远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复杂的标注和几何图形,眉头渐渐锁紧。他太熟悉这套图纸了,它曾代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却也带着异国他乡的烙印。
“具体。”周远的声音不高,却像一把凿子,瞬间敲碎了技术员话语里的慌乱泡沫。
技术员咽了口唾沫,指着图纸上的关键参数:“他们预设的地耐力值,按他们国内标准取的,可咱们这里…这永定河古河道冲积层,地质报告刚出来,实际承载能力,比图纸要求低了近百分之二十!这…这要按图施工,基础沉降后期肯定超标!风险太大了!”
“地质报告呢?”周远伸出手。
一份沾着新鲜泥土的文件立刻被递到他手中。周远快速翻阅着那几页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剖面图,指尖划过那些代表不同土层承载力的冰冷数字。他的目光在图纸和报告间来回穿梭,大脑飞速运转,计算着应力、沉降量、安全系数。阳光斜照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映出专注的纹路。片刻,他合上报告,没有立即说话,而是向前走了几步,来到基坑边缘新挖开的作业面。
他俯下身,避开旁边工人正在绑扎的钢筋,直接用手探入湿漉漉的土层,用力抓起一把混杂着碎石的粘稠泥土。泥土冰凉,带着地下深处特有的潮湿气息,紧紧包裹着他的手指。他用力一攥,浑浊的泥水便从指缝间渗出,滴滴答答落回地面。这泥土的粘性、含水量、夹杂的砾石大小,都在无声地印证着那份地质报告的结论——这里的土地,远比远方图纸上的预设要“柔软”。
“通知下去,”周远直起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盖过了基坑里敲打钢筋的叮当声和远处搅拌机的轰鸣,“所有标段,基础底板钢筋网,原设计间距,全部缩小五厘米。加密!双层双向,都要加密!马上去办!”
技术员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亮光:“是!总工!我马上去传令!”他抓起图纸和报告,转身就跑,脚下带起一溜尘土。周远的指令,就是定心丸,就是施工的铁律。
周远的目光并未离开那团被他攥过又丢弃的泥土。更深层的问题在他脑中盘旋:加密钢筋能增强结构刚性,分担压力,减少不均匀沉降,但这只是“硬抗”。面对这种复杂软弱的古河道地层,光靠“硬抗”不够,代价大,效果未必最优。他需要更聪明、更适应这片土地的办法。一个模糊的念头开始在他脑中成型,如同地层深处潜藏的水流,需要更精密的探测和疏导……
“周总工,您看这底板垫层,我们按新要求加了碎石,夯实度也测了,都达标!”一个浑厚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周远循声望去,是负责这段底板施工的老工长,张振国。张工长五十多岁,脸庞黝黑,皱纹深刻,像刀刻的版画,一双粗粝的大手沾满了灰浆,此刻正指着脚下刚刚铺好、压得平整坚实的碎石层。他身边,几个年轻工人正弯着腰,动作麻利地绑扎着底板钢筋。冰冷的钢筋在他们手中驯服地弯曲、交叉、被细铁丝牢牢捆扎。汗水顺着他们年轻却已显粗糙的脸颊滑落,滴在钢筋和水泥上,瞬间消失。
周远蹲下身,目光如尺,仔细检查着钢筋的间距、搭接长度、绑扎点的牢固程度。他伸出食指,在一排排整齐的钢筋上轻轻划过,感受着那冰冷的金属质感。他看得极细,甚至俯下身,贴近观察钢筋交叉点铁丝缠绕的圈数和扭结的紧实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