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达地铁项目指挥部的临时板房里,空调全力运转却依然抵不过窗外45度高温的侵袭。周远站在投影幕布前,衬衫后背已经湿透,紧贴在皮肤上。他手中的激光笔在吉达市区地质剖面图上划出一个红色圆圈。
这个区段的地下盐水层腐蚀性超出预期,常规支护管片寿命不超过五年。周远切换幻灯片,显示出一组管片样本的腐蚀照片,我们建议采用玻璃钢复合材料替代传统混凝土管片,虽然单价高15%,但全生命周期成本反而降低40%。
会议桌对面,德国监理总监施耐德摘下眼镜,用绒布慢条斯理地擦拭着镜片:周先生,您这个方案偏离了合同规定的技术规范。根据欧洲标准EN 206,地铁主体结构必须采用钢筋混凝土。
但EN 206没有考虑吉达这种高盐度地质环境。周远的声音依然平静,但指节已经在桌面上微微发白,我们在青岛海底隧道的经验证明——
青岛不是吉达。施耐德打断他,蓝灰色的眼睛直视周远,标准就是标准,不能因为环境特殊就随意突破安全底线。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周远注意到沙特业主代表阿卜杜勒正在不安地翻动文件,而自己的团队——张明、王磊和其他几位中国工程师——则齐刷刷地盯着他,等待他的反应。
施耐德先生,周远深吸一口气,您知道中国长城为什么能在两千年后依然屹立吗?因为当时的工匠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采用了不同的建造工艺。山海关用花岗岩,黄土高原段用夯土,戈壁段则用芦苇和砂砾分层。
他点击遥控器,调出一组数据:工程技术的第一原则不是机械执行标准,而是因地制宜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提出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在盐水环境下的对比试验数据,请过目。
施耐德皱着眉头翻阅资料,会议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突然,项目指挥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阿拉伯语喊叫声,紧接着是慌乱的脚步声。
周总!C3标段出现紧急情况!当地工程师哈桑冲进会议室,额头上挂着豆大的汗珠,掘进面突然涌水,已经有两台设备陷入流沙!
周远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板上刮出刺耳的声响。他迅速抓起安全帽:施耐德先生,阿卜杜勒先生,请一起去现场。张明,通知抢险组立即启动预案!
十分钟后,一行人赶到距离红海仅1.5公里的C3标段。施工现场一片混乱,数十名工人围在竖井入口处,有人用阿拉伯语高声祈祷,有人则试图用绳索拖拽陷入泥浆的设备。
周远顺着临时楼梯下到地下20米的作业面。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盐腥味,隧道掘进面处,浑浊的水流正裹挟着细沙不断涌出,已经淹没了小半个作业平台。
什么时候发现的?周远大声询问现场工长。
半小时前,推进速度突然加快,然后水就涌出来了!工长指着监测仪表,上面的数字仍在不断跳动,已经停止掘进,但水位还在上升!
施耐德蹲下身,用手指蘸了蘸积水放在舌尖:咸的,是海水倒灌。必须立即注浆封堵,否则整个标段都可能被淹。
周远没有立即回应。他走向掘进面,仔细观察水流的速度和含沙量,然后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特写。回到地面后,他立即召集技术团队开现场会。
不是普通的海水倒灌。周远将手机照片传给张明,看水流中的气泡和沙粒组成,这是遇到了地下古河道,盐水与流沙混合的特殊地质单元。
王磊迅速调出吉达地区的历史地图:确实,19世纪的地图显示这里曾是一条季节性河流的入海口。
不管是什么原因,按规范必须立即注浆!施耐德提高声音,每拖延一分钟,风险就增加一分!
周远摇摇头:常规浆液在这种高流速含沙水流中会被迅速冲散,我们需要特殊配方。他转向张明,联系青岛实验室,调取去年海底隧道抢险时用的那套配方。同时...他停顿片刻,我需要当地贝都因长老的联系方式。
施耐德瞪大眼睛:贝都因长老?现在是要做法事吗?
是请教。周远已经走向工程车,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沙漠,比任何人都了解地下的秘密。
当天傍晚,周远和张明驱车来到吉达郊外的一处贝都因营地。夕阳将沙漠染成血红色,远处几个帐篷前,穿着白色长袍的老人正坐在手工编织的地毯上喝茶。
萨拉姆阿莱库姆。周远用现学的阿拉伯语问候道,然后由张明继续用流利的英语说明来意。
长老马吉德留着雪白的胡子,深陷的眼窝中是一双看透沙漠的眼睛。听完描述,他慢慢站起身,从帐篷里取出一截古老的石制水管。
我们的祖先一千年前就遇到过这个问题。马吉德抚摸着石管表面的奇特纹路,红海边的水井总是被流沙堵塞,直到有人发现用椰枣树汁混合特定矿物质,可以让沙子像石头一样坚硬。
周远接过石管,仔细观察内部结构:这就像...化学注浆技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