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吉德微笑着点头:现代人叫它土壤固化剂,我们叫它沙漠的魔法他指向西方,离这里三公里有个干涸的河谷,那里的黏土与树汁反应最好。
回到项目部已是深夜,周远立即召集技术团队研究马吉德的建议。青岛实验室传来的配方与贝都因人的古老智慧惊人地相似——都是利用天然有机物与矿物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固化体。
但这需要时间验证。施耐德看着实验方案,眉头紧锁,按规范,我们必须先采用成熟的应急方案。
所以我们双管齐下。周远在图纸上画出两条线,您负责指挥常规注浆,控制险情扩大;我带队试验新配方,解决根本问题。
德国人犹豫片刻,最终伸出手:为了工程,合作一次。
接下来72小时,指挥部变成了不夜城。周远几乎没合眼,亲自监督每一次配比试验。张明带着当地工程师跑遍周边河谷,采集不同地点的土样。王磊则负责与国内专家24小时连线,优化工艺参数。
第三天黎明,最新一组试验数据显示,新配方在模拟条件下的固结强度达到惊人的5.8MPa,远超常规浆液的2.0MPa。
就是它了!周远拍案而起,立即下令准备现场应用。
C3标段的险情仍在持续。虽然施耐德指挥的常规注浆减缓了水流速度,但掘进面后方已经出现多处渗漏点,随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塌方。
周远穿着防水服,亲自下到最危险的作业面指挥新配方注浆。隧道顶部不断有泥水滴落,安全监测仪不时发出警报声。
第一组注浆孔准备完毕!张明大声报告,脸上沾满了泥浆。
周远点点头:开始注浆,初始压力控制在0.3MPa,观察反应情况。
随着马达的轰鸣声,乳白色的浆液被高压注入地层。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压力表的指针和掘进面的变化。
五分钟...十分钟...突然,监测员大喊:压力上升!0.5...0.7...1.0MPa!流量在下降!
周远立即命令:降低压力,保持0.8MPa,缓慢推进。
奇迹般地,水流开始变小,浑浊的液体逐渐变得清澈。两小时后,掘进面完全停止了渗水,新注入的浆液已经在开挖轮廓外形成了一道坚固的。
成功了!张明忍不住欢呼,年轻的脸庞上写满兴奋。
周远长舒一口气,转向站在一旁的施耐德:您的常规注浆为我们争取了宝贵时间,感谢合作。
德国人罕见地露出一丝微笑:周先生,我必须承认,有时候非标准方案确实有效。他好奇地问,那个古老配方...真的来自贝都因人?
现代科技与古老智慧的结合。周远脱下安全帽,头发已被汗水浸透,这让我想起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一句话——现在孕育着未来,也负载着过去
险情解决一周后,吉达文化中心举办了一场丝绸之路上的工程智慧特展。周远特意邀请施耐德和监理团队一同参观。
展览厅里,阿拉伯传统水利系统的精巧模型与中国都江堰的剖面图并列展示。施耐德在一幅描绘古代阿拉伯学者与唐朝工匠交流的壁画前驻足良久。
我一直以为标准是绝对的。德国人突然开口,但看到这些...或许工程的真谛在于理解不同环境的独特需求。
周远点点头:这就是中国标准的核心思想——尊重普遍原理,但灵活应对特殊挑战。
两人走到一个展示贝都因帐篷结构的展柜前。周远指着那些复杂的绳索结点:看这些连接方式,既牢固又便于拆卸,完美适应沙漠的风暴环境。我们的新配方灵感就来自类似的古老智慧。
施耐德若有所思:周先生,关于玻璃钢管片的提议...我想重新评估。也许我们可以共同制定一套针对高盐环境的特殊标准?
这正是我想建议的。周远微笑,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晚,周远在项目部的阳台上远眺红海的夜色。张明走来,递上一杯绿茶:周总,国内刚发来消息,住建部希望我们把吉达经验整理成海外工程指导手册。
周远接过茶杯,热气在沙漠的夜风中迅速消散:不只是手册,小张。我们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性标准体系,让中国技术真正走向世界。
远处,吉达城市的光影倒映在红海平静的水面上,宛如另一个星空。而在他们脚下,地铁隧道正一天天延伸,将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连接成更紧密的整体——就像不同文明的智慧,终将在交流中融会贯通。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