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可以试点,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作业时间不超过30分钟;实时生命体征监测;风速超过35米/秒立即撤离。
沙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风力稍有减弱但仍达到28米/秒。C5标段上,新搭建的防护系统经受住了考验——螺旋挡风板外围已经堆积起沙丘,但内部作业区域相对平静。
A组准备就绪!张明穿着全套防护服,头盔上的摄像头将画面实时传回指挥车。他身后是五名志愿者,都是主动请缨的中方骨干。
周远通过监控屏幕注视着这一切,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控制台。作为项目经理,他理应坐镇指挥;但作为工程师,他多想亲自上阵抢救那些精密设备。
记住,你们只有30分钟。周远通过无线电叮嘱,优先抢救主控柜、PLC模块和液压控制器。其他都可以后补。
张明比了个OK的手势,带领小组钻入充气舱。周远转向监测屏幕——六个生命体征指标全部显示绿色,但风速监测仪的数字仍在危险区间徘徊。
指挥车里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王磊紧盯着结构应力监测图;施耐德则不断对比欧洲安全规范与实时数据;周远的目光在十几个监控画面间来回切换,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主控柜已取出!张明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出,伴随着急促的喘息,正在拆卸PLC模块......等等,底部螺栓被沙粒卡死了!
周远立即调出该部位的特写画面——精密接插件确实被细沙侵入,强行拆卸可能造成永久损坏。
用骆驼油脂配方!周远突然喊道,就是长老给的那种混合物!它有极强的渗透性!
现场沉默了十几秒,随后传来张明惊喜的声音:有效!螺栓开始松动了!
28分45秒,抢险小组带着三大箱精密部件安全撤回。就在充气舱撤离后不到五分钟,一阵更强的阵风袭来,原本的设备掩埋区完全被沙丘覆盖。
施耐德长舒一口气,转向周远:我必须承认,你们的应变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复合工法应该写入沙漠作业标准。
周远摇摇头:这不是我们的方法,而是人类共同的经验——贝都因人的传统智慧、中国的戈壁经验、德国的安全理念,缺一不可。
沙暴过后第三天,周远在项目部的临时实验室里摆弄着一组试管。里面是不同配比的复合材料样品,浸泡在模拟吉达地下盐水的溶液中。
第47号配方的耐腐蚀性最好。张明记录着测量数据,但成本比德国方案高出20%。
周远拿起那块灰黑色的样品,对着灯光仔细观察:如果减少纳米碳管的含量,增加玻璃纤维层呢?就像贝都因人的帐篷,多层不同材料复合。
两人重新调整配方比例,准备下一轮试验。这时施耐德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份传真:慕尼黑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出来了,你们送检的管片样品在盐雾测试中表现......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汇,......令人费解的好。
周远接过报告,眼睛一亮:新型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比欧洲标准要求高出40%,而成本仅有传统不锈钢方案的75%。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突破。周远将报告递给张明,立即准备扩大试验方案,下个月开始在D2标段试用。
施耐德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好奇地观察着实验设备:周先生,我一直想问,你们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材料创新?按合同直接采用欧洲标准不是更省事吗?
因为工程不仅要考虑今天的建设,还要顾及百年后的维护。周远拿起一块被盐水腐蚀的混凝土样品,吉达的地铁应该像马吉德长老的帐篷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德国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慕尼黑,我们有一座八百年的教堂。每次修缮,工匠都会尽量使用原始工艺和材料。他罕见地露出一丝微笑,也许东西方对的理解,并没有本质不同。
周末,周远邀请施耐德一同参观吉达古城遗址。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老城,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珊瑚石建筑群,在烈日下散发着珍珠般的光泽。
令人难以置信。施耐德抚摸着城墙表面,这些建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沙和盐雾侵蚀,依然如此坚固。
周远指向墙壁的独特纹理:看这些珊瑚石的排列方式,还有灰浆中的贝壳粉。古人没有现代材料,但他们懂得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
一位当地向导走过来,热情地介绍起传统建筑工艺:......我们的祖先用海藻提取胶质,混合珊瑚砂和骆驼毛,制成特殊的抗盐 mortar......
施耐德听得入神,不时用德语发出赞叹。参观结束时,他突然转向周远:我想重新评估D2标段的材料方案。也许...我们可以共同开发一套结合古今智慧的新型标准?
这正是我想建议的。周远微笑,中国有句古话——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回程的车上,施耐德罕见地主动聊起了家常:周先生,你有孩子吗?
有个女儿,在北京大学读建筑系。周远回答,她总说我是老古董,只会盯着地下看,不懂欣赏地上的美。
德国人轻笑出声:我儿子在柏林工大读计算机,说我们这代人迟早会被AI取代。他望向窗外飞逝的沙漠景色,但今天看到那些古建筑...我突然明白,有些智慧是数据无法替代的。
夕阳西下,两人的影子在沙漠上拉得很长。远处,吉达地铁的施工围挡在风中轻轻摇曳,而地下深处,隧道正一天天延伸,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