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用二十年前的技术焊高铁?施密特的语气像是看到了有人要用算盘解微积分。
周远没有回答。他走向工棚,德国人犹豫了一下,跟了上来。
工棚里,李国庆正在往焊剂中添加一种银色粉末。看到周远身后的德国人,他咧嘴笑了:来得正好,看看中国土办法。他举起一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细如面粉的金属粉末,稀土硅合金,包钢稀土研究院的特供品。
施密特皱眉:非标准添加剂会改变焊缝金属成分。
但能细化晶粒。周远接过话头,拿起一个试验焊头递给德国人,看看热影响区。
在金相显微镜下,新焊缝的晶粒结构呈现出均匀的等轴晶特征,与之前的方向性结晶截然不同。施密特调整着显微镜焦距,表情从怀疑逐渐变成惊讶。
稀土元素改变了相变动力学。李国庆用沾满油污的手套擦了擦鼻子,德国人教我们焊接,但没教我们怎么在东北的冬天焊接。
周远看了眼手表:施密特先生,给您两个选择——要么带着你们的焊机回沈阳酒店吹暖气,要么留下来见证中国高铁的第一个冬季焊缝。
风雪拍打着工棚的塑料布,发出类似火车过隧道的轰鸣。德国人盯着那个银光闪闪的焊头看了很久,终于摘下安全帽:我需要全程记录焊接参数。
上午十点十五分,焊接正式开始。李国庆团队自制的保温棚将作业区域温度提升到零下15度,虽然仍低于标准,但已经是目前能做到的极限。周远站在监测仪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电流电压曲线——这是完全不同于西门子工艺的参数组合。
预热电流提高15%!李国庆对着操作员大喊,声音淹没在焊机的轰鸣中。闪光焊产生的火花从钢轨接缝处喷涌而出,像 miniature 的火山喷发。添加了稀土元素的焊剂在高温下发出奇特的蓝绿色火焰。
施密特紧盯着自己带来的便携式检测仪,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焊接热循环曲线。当顶锻阶段开始时,他突然惊呼:Gott im Himmel!(德语:我的天啊)曲线图上出现了一个反常的二次峰——这正是稀土元素改变相变温度的铁证。
焊接结束后,所有人都围在刚刚完成的焊头旁等待自然冷却。周远蹲下身,看到轨腰处的金属仍呈现暗红色,热浪扭曲着周围的空气。他想起父亲——一个老铁路工程师曾经说过:好的钢轨焊接头,冷却后会有一条细细的美人线。
二十分钟后,当超声波探伤仪的探头滑过焊缝时,显示屏上出现了完美的平直波形——没有缺陷反射信号。李国庆用砂轮机打磨掉焊瘤,一道纤细光洁的弧线果然出现在钢轨腰部,像一道微笑的唇纹。
Beauty line...施密特喃喃自语,忍不住伸手抚摸那道弧线。他突然转向周远:你们申请专利了吗?这个稀土添加工艺?
周远与李国庆交换了一个眼神。昨晚那个不眠之夜里,他们已经在临时板房手写完了专利申请书的初稿。
不仅申请了专利,周远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还制定了《高寒地区无缝线路焊接技术标准》草案。他指向署名处,您是第三作者,当然需要您同意。
德国人愣住了。他没想到中国人会如此迅速地完成从技术突破到标准制定的跨越。更没想到自己会被列为共同作者——这在国际工程界意味着技术贡献的认可。
我有个条件,施密特突然说,希望这个工艺能授权西门子欧洲公司使用。当然,专利费按国际惯例。
风雪不知何时已经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钢轨上那条完美的美人线上,反射出奇异的光彩。周远望着远处正在延伸的铁路线,轻声说:这次是你们用市场换技术了。
三天后,沈阳铁路局会议中心。周远站在投影屏前,向铁道部技术评审组展示低温焊接成果。会议室里坐着二十多位专家,其中包括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宝钢研究院副院长徐志远——正是他去年在《金属学报》上发文质疑李国庆的焊接参数。
......通过添加稀土元素,我们成功将低温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提高到常温标准的95%。周远切换幻灯片,展示出金相组织对比图,这是世界首创的高寒地区无缝钢轨焊接工艺。
徐志远突然举手:请问周总,这种添加剂的长期稳定性数据在哪里?稀土元素可能导致焊缝金属在热循环中产生脆性相。他推了推金丝眼镜,高铁设计寿命是30年,不是30天。
会议室里响起窃窃私语。周远注意到坐在角落的李国庆攥紧了拳头——这位工人出身的技术专家最受不了学院派的这种腔调。
徐院长的问题很好。周远平静地点开另一个文件,这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加速老化试验报告。屏幕显示出复杂的曲线图,模拟20年运营周期的热疲劳试验表明,稀土元素反而抑制了σ脆性相的析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