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远皱眉翻看着刚拿到的纸质报告,突然在某一页停住:这个数据......他的声音低了下去,因为报告末尾的审核人签名栏赫然写着师昌绪三个字——这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是中国材料科学界的泰斗。
评审组长刘志军适时敲了敲茶杯:时间关系,我们进入表决环节。同意秦沈客专采用新型低温焊接工艺的请举手。
一只只手举起来,徐志远最后也不情不愿地抬了抬手腕。周远望向窗外,雪后的阳光照在停车场那台刚从山海关运回来的焊机上,西门子和铁道部的标志并排贴在机身,像两个握手言和的对手。
散会后,李国庆在走廊拦住了徐志远:徐院长,听说您收藏焊头标本?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精致的有机玻璃盒,里面封装着那段有美人线的焊头,送给您实验室研究。
徐志远接过标本,表情复杂地看着那道完美的弧线:老李,你当年要是读了研究生......
那我就会像您一样,整天盯着显微镜看金属,李国庆大笑着拍了拍院士的肩膀,而忘了钢轨下面还有冻土和道砟!
2005年4月18日,秦沈客运专线全线贯通仪式。周远站在崭新的CRH2型动车组前,看着铁道部部长剪断红绸。这列由日本川崎重工技术转让生产的白色列车,将在今天完成中国高铁的首次载客试运行。
老周!这边!李国庆在不远处招手,他身旁站着个戴安全帽的年轻人,我徒弟小王,下个月去青藏线负责高原焊接。
年轻人腼腆地递上一本笔记:周总,这是我整理的低温焊接要点......李师傅说请您指正。
周远翻开笔记本,扉页上用工整的字迹写着高寒高铁焊接工艺传承记录。里面不仅有详细的技术参数,还画着栩栩如生的设备简图和各种工况下的焊缝形态素描。最后一页贴着一张照片:风雪中的临时工棚,一群人围着闪光的焊机,照片边缘题着中国高铁第一焊。
你徒弟比你会写字。周远对老李说,三人都笑了起来。
汽笛长鸣,CRH2型动车组缓缓启动。周远把手放在钢轨上,感受着由远及近的震动。当流线型的车头掠过面前时,他看清了驾驶室里司机专注的表情——那是中国第一批高铁司机中的佼佼者,刚从日本新干线研修归来。
钢轨上的震动越来越强,像脉搏般传递着一个新时代的律动。周远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中国铁路啊,总有一天要跑出世界最快的速度。老人干枯的手指曾紧紧攥着那枚锈迹斑斑的铁路徽章,就像攥着一个未完成的梦。
列车完全通过后,周远蹲下身检查轨枕螺栓。在阳光照射下,那段低温焊接的钢轨接缝处,隐约可见一道纤细的美人线,正闪烁着微弱的银光。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