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7日,腊月十四。北京西郊,铁道部西山招待所会议室。暖气开得燥热,窗玻璃上凝结着厚厚的白霜,隔绝了外面零下十五度的严寒。年度铁路工作座谈会正在进行,气氛却比窗外的寒流更冷。
刘志军坐在主位,深蓝色中山装一丝不苟,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视全场。他面前的报告稿厚得像块砖,标题是《坚定不移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发言已近尾声,语调依然铿锵,但细听之下,那铿锵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
“同志们!中国高铁的成就,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否定不了的!”他挥动手臂,指尖几乎戳到悬挂在墙上的全国高铁网络图上,“350公里的速度,就是中国速度!就是中国力量!”
台下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远不如往年热烈。前排就坐的几位副部长和地方局局长,眼神闪烁,刻意避开了刘志军的视线。周远坐在后排角落,裹着一件厚重的旧羽绒服,脸色在暖气熏蒸下依然透着病态的灰白。他手中无意识地捻着一粒药片——那是强效止痛药,胃部的剧痛如附骨之疽,时刻提醒着他生命的倒计时。
“下面,请总工程师周远同志,汇报高铁核心技术创新规划。”刘志军的目光终于落在周远身上,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
周远艰难地站起身,羽绒服摩擦椅背发出沙沙的声响。他走到发言台,展开一份薄薄的文件夹。与刘志军那本“砖头”相比,这份报告薄得像张悼词。
“未来五年…技术重点…在安全冗余…”周远的声音嘶哑微弱,扩音器将他的喘息放大得格外清晰,“建议…成立国家铁路安全实验室…系统梳理…”
“周总工!”刘志军突然打断,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满,“技术创新要谈速度!谈引领!谈350公里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安全是底线,但不是裹足不前的理由!”
会议室死寂。所有人都听出了部长话里的敲打意味。周远抬起头,直视刘志军镜片后的眼睛。他缓缓举起手中那份薄薄的报告,封面右下角,一枚暗红色的指印清晰可见——那是他咳血时无意按上的。
“部长,”周远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没有绝对的安全,再快的速度…都是零。”
话音未落,会议室厚重的橡木门被无声地推开。三名身着深色夹克、表情冷峻的男子出现在门口,为首的是一位鬓角微霜的中年人,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金色徽章。
寒流,瞬间涌入。
时间仿佛凝固。刘志军举在半空的手僵住了,脸上的血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他认得为首那人——中央纪委第七纪检监察室的主任,陆建国。
“刘志军同志,”陆建国的声音不高,却像冰锥刺穿了会议室凝滞的空气,“请跟我们走一趟,配合组织调查。”
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宣读书面文件。三个字“配合调查”,如同三颗子弹,击碎了刘志军精心构筑的权力堡垒。
死寂。只有暖气片发出的嘶嘶声,以及刘志军骤然变得粗重的呼吸。
“我…我要打个电话…”刘志军的声音第一次出现了颤抖,他下意识地摸向口袋里的手机。
陆建国向前一步,平静地伸出手:“按照规定,通讯工具需要暂时保管。”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无形的威压,“请各位同志继续会议,相关工作暂时由王勇同志主持。”
两名工作人员上前,一左一右站在刘志军身边,姿态恭敬却不容抗拒。刘志军身体晃了一下,金丝眼镜滑落鼻梁。他没有去扶,任由镜片反射着惨白的灯光。他缓缓站起身,动作僵硬得像一具提线木偶。深蓝色的中山装依旧笔挺,但此刻穿在身上,却像一副沉重的枷锁。
他最后看了一眼墙上的高铁网络图,那纵横交错的钢铁血脉曾是他毕生的勋章。然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他被簇拥着走向门口。经过周远身边时,他的脚步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周远手中那份染血的报告,嘴角似乎想扯出一个嘲讽的弧度,最终却只化作一丝空洞的茫然。
橡木门无声地关上,隔绝了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身影。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王勇副部长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周远手中的药片无声地滑落,在厚地毯上滚了几圈,停在陆建国刚才站立的位置。
窗外,寒风卷起地上的积雪,打着旋扑向天空。
消息像野火般燎原。
“刘部长被带走了!”
“中纪委直接来会场带人!”
“听说涉及丁书苗,数额巨大!”
铁道部大楼瞬间陷入一种诡异的喧嚣与死寂交织的状态。走廊里,人们行色匆匆,眼神躲闪,压低声音的议论如同电流般滋滋作响。办公室的门紧闭着,百叶窗被拉得严严实实。
周远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桌上,还放着刘志军三天前批阅过的文件,上面龙飞凤舞的“同意”二字此刻显得无比刺眼。他拉开抽屉,最深处是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丁书苗通过中间人送来的“顾问聘书”和一张未激活的银行卡——他从未接受,却也未曾举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