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青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超净实验室里,空气净化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将尘埃粒子数严格控制在每立方米百位以下。苏晴隔着厚重的观察窗,凝视着真空腔室内机械臂的精密舞蹈。一枚指甲盖大小的硅晶圆被激光精准切割,露出内部密密麻麻的微米级沟槽结构——这是“复兴号”最核心的“心脏”,3300V/1500A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芯片的基板。
“苏总,第37批次芯片静态参数测试…还是不行。”材料工程师陈博士的声音带着疲惫,递过一份报告。屏幕上,代表芯片导通电阻的曲线像癫痫般剧烈抖动,远高于设计红线。“沟槽栅氧化层的界面态密度超标,导致开关损耗激增…问题可能出在最后的原子层沉积(ALD)工艺上。”
苏晴的目光扫过报告,落在真空腔室旁一台不起眼的银色设备上——那是周远生前力排众议,从微电子所“借”来的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MBE)设备,原本用于制备航天级砷化镓器件。“用MBE试试,”她指向那台设备,“不用化学气相,用物理轰击,在硅沟槽表面‘长’一层单晶氧化镓(β-Ga?O?)。”
“β-Ga?O??”陈博士愕然,“它的带隙是硅的3倍!导热率却只有三分之一!这…”
“牺牲一点导热,换百倍的界面纯净度!”苏晴斩钉截铁,“‘听诊器’的模拟结果显示,氧化镓界面态密度能降到硅基氧化层的万分之一!开关损耗下降带来的系统效率提升,远超过导热损失!”
陈博士看着屏幕上苏晴调出的理论模型,又看了看那台沉默的MBE设备,仿佛看到周远透过时光投来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好!我亲自调束流参数!”
与此同时,北京,某五星级酒店会议厅。中车集团与西门子交通关于“未来高铁联合研发”的谈判陷入僵局。德方首席代表卡尔·穆勒,一位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牌工程师,指尖不耐烦地敲击着桌面。
“苏女士,”穆勒的英语带着冰冷的精确,“贵方坚持在牵引变流器核心模块采用完全自主的IGBT,这违背了联合研发的‘技术共享’原则。西门子愿意提供成熟的H系列IGBT技术许可,但前提是贵方开放‘复兴号’网络控制系统的源代码。”
苏晴身后的张明(现为中车技术谈判代表)忍不住皱眉。西门子的H系列是上一代产品,而他们觊觎的“复兴号”网络控制系统,是融合了“听诊器”AI内核的自主神经系统。
“穆勒先生,”苏晴微笑,将一份文件推过去,“这是我国IGBT芯片最新的台架试验报告。导通电阻、开关速度、高温稳定性…均已达到贵司H系列指标的120%。‘技术共享’应该基于对等价值,而非施舍。”
穆勒扫了一眼报告封面,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实验室数据?苏女士,芯片的魔鬼在量产里。贵国半导体产业的良品率…呵呵。”他没说下去,但轻笑声里的蔑视刺耳无比。
谈判暂停休息。张明在走廊低声问:“苏总,德国人卡脖子,咱们量产线确实…”
“芯片的魔鬼,在纳米级的尘埃里。”苏晴打断他,眼中闪着寒光,“但抓魔鬼的网,我们已经织好了。”
青岛超净实验室。真空腔室内,MBE设备的电子枪射出幽蓝的光束,高纯镓和氧分子在超高真空环境下被精确轰击到硅沟槽表面,生长出原子级平整的β-Ga?O?薄膜。陈博士紧盯着俄歇电子能谱仪的屏幕,代表界面杂质元素的峰,低得几乎与基线重合!
“成功了!界面态密度:8.7x10?/cm2·eV!”实验室爆发出压抑的欢呼。这个数值,比西门子H系列芯片的公开数据低了一个数量级!
然而,当第一批试产芯片送到封装车间,新的“魔鬼”出现了——纳米银烧结(Die Attach)工艺中,芯片与陶瓷基板(DBC)的结合层,在高温老化试验后出现了可怕的“空洞”!
显微镜下,银浆烧结层内部,分布着无数微米级的黑色孔洞,像被虫蛀的朽木。“空洞率超25%!”封装主任老林脸色惨白,“热阻飙升!芯片会过热烧毁!”
问题直指纳米银浆的核心——银颗粒的形貌与分散剂。传统球状银颗粒在烧结收缩时,容易形成孔隙。而进口的高纯度片状银浆,被西方巨头严密禁运。
深夜,苏晴在实验室资料库中疯狂检索。忽然,一份尘封的周远手稿吸引了她的注意——《贵金属纳米结构仿生学初探》。泛黄的纸页上,潦草地画着蜂巢、蛛网结构,旁边批注:“**自然之巧,胜于人工之工。蜂巢之固,在于壁薄而形曲**”。
“片状…蜂巢…”苏晴脑中电光火石!她冲到材料合成台:“改配方!不用纯片状银粉!用球状颗粒为核,气相沉积超薄片状银壳!片与片之间设计成…蜂巢状的微拱形支撑结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2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