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里种着两株海棠树,是从清玄山移来的,春天开花时,花瓣会落在窗台上,飘进课堂里,伴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格外清雅。
私塾里的桌椅是肖清帮忙找木匠做的,结实耐用,高矮刚好适合孩子;
黑板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挂在墙上;
孩子们用的课本,是林若希连夜抄录的——既有《三字经》《百家姓》这类蒙学经典,也有她根据新政理念编写的“明法启蒙”,里面用简单的语言讲“律法面前人人平等”“勿以善小而不为”,还画着小小的插图,比如监察院查贪腐的场景、百姓互帮互助的画面,方便孩子们理解。
她收学生从不看家境,平民子弟、清玄山的孤儿,甚至有藩属的孩子,她都一视同仁,学费只收少量粮食或布料,实在困难的,便分文不取。
每天清晨,孩子们背着白落衡帮忙缝的粗布书包,早早地来到私塾,有的带一把柴火,有的带几个野果,放在院里的角落,算是给先生的“谢礼”。
有个叫阿桂的女孩,母亲早逝,父亲是脚夫,常年在外奔波,没人照看。
阿桂以前总在私塾门口徘徊,偷偷听里面的读书声,被林若希发现后,便收她做了学生。阿桂很聪明,却格外敏感,总怕自己做得不好被先生赶走。
林若希看出她的心思,每天放学后都会留她一会儿,教她写字,还给她梳辫子,用红线扎成小小的麻花辫。
有次阿桂问:“林先生,我能当像陆姑娘那样的人吗?保护别人。”林若希笑着说:“当然能。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明事理、有勇气。以后你若能坚守正义,善待他人,就是在保护这个天下。”
她还常带着孩子们去革新署附近,看沐轩整理民生卷宗,听白落衡讲布坊的故事,让肖清教他们简单的算术,让慕婉柔教他们识别常见的草药。
她告诉孩子们:“新政不是纸上的条文,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生活——商户诚信经营,百姓遵纪守法,官员公正办事,我们好好读书,都是在让日子变好。”
有次,孩子们在街头看到有人欺负卖菜的老婆婆,便一起上前大声说:“你不能欺负人!林先生说,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欺负老人是不对的!”
那欺负人的汉子被孩子们的气势吓住,又怕被巡逻的士兵撞见,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老婆婆拉着孩子们的手道谢,林若希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欣慰——她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勇气与善良,这便是最长久的教化。
超哥与小诺——清玄海棠,守护童真
清玄山的道观重建好了,红墙黛瓦,在漫山的海棠树中格外显眼。
道观旁边有间小木屋,是超哥和小诺住的,屋里很简单,两张木床,一张桌子,还有个火塘,冬天的时候,火塘里烧着柴火,暖洋洋的。
超哥和小诺每天的活儿很杂。
小诺的力气大,每天早上都要去学堂修缮——屋顶漏了,他就搬来瓦片,一块块铺好;桌椅坏了,他就拿来工具,叮叮当当修得结实。下午的时候,他会教孩子们劈柴生火,孩子们围着他,看他挥着斧头,一下就把柴火劈成两半,都拍着小手喊“诺哥好厉害”。
超哥的视力还是不好,看东西要凑得很近,可他却能把学堂的桌椅擦得锃亮。
每天早上,他都会拿着布,跪在地上,一点一点擦桌子腿、椅子脚,连缝隙里的灰尘都不放过。他教孩子们认字,不用书本,而是用树枝在地上写——选的都是简单的字,“山”“水”“花”“家”,写得很大,方便孩子们看。
遇到视力和他一样不好的孩子,他会把孩子的手放在树枝上,一起写,说“这样就能记住了”。
他还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讲他以前“闯荡江湖”的事,只是把“拔剑打架”改成了“劈柴救人”,把“破阵杀敌”改成了“修屋帮人”。
有次讲“智斗山贼”,他说“山贼要抢百姓的粮食,我就用劈柴的斧头,把山贼的扁担砍断,还教他们劈柴谋生,后来山贼都改邪归正了”,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说“超哥是大英雄”。
有个叫小石头的男孩,父母在战乱中没了,性格很内向,总爱跟着小诺。
有次他拉着小诺的衣角,小声问:“小诺哥哥,超哥哥为什么看不清呀?”
小诺蹲下来,笑着说:“他呀,因为以前总盯着远处的东西,想看得更远,却忘了眼前的美好。现在你超哥哥更喜欢看眼前的你们,看你们笑,看你们认字,比看再远的东西都好。”
春天海棠花开的时候,漫山都是粉白色的花,风吹过,花瓣像雪一样飘下来。
超哥会带着孩子们爬到山顶,看远处的汴梁城。他指着城的方向,对孩子们说:“你们看,那里的人,和咱们一样,都在好好过日子——有卖胡饼的,有缝衣裳的,有读书的,咱们守着清玄山,他们守着汴梁城,咱们一起,把日子过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又笙请大家收藏:(m.2yq.org)又笙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