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冶炼失败的阴霾,如同磐石谷上空积聚的秋雨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尤其是冶炼攻关小组的成员。那滩凝固在沙槽里、丑陋不堪的废渣,不仅是一次技术的挫折,更像一盆冰水,浇在了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上。当晚,工业区的篝火旁,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李文没有让沮丧的情绪蔓延。他深知,此刻任何的气馁和指责都无济于事。就在失败的当天深夜,他召集了攻关小组的所有成员,围坐在尚未完全冷却的炼炉旁,借着摇曳的火光,召开了第一次“战后”分析会。
每个人的脸上都混杂着煤灰、汗水和疲惫,但眼神却都紧紧盯着中间那堆失败的“标本”。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和一种不甘心的沉默。
“兄弟们,”李文的声音因吸入烟尘而有些沙哑,但异常清晰,“咱们头一仗,打败了。但这不丢人!咱们是在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像样工具的情况下,去干一件老祖宗摸索了上千年才干成的事。失败,是预料之中的!”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着:“现在,不是垂头丧气的时候,是咱们必须搞清楚,为啥败了,下次怎么才能赢!”
讨论迅速热烈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结合观察和有限的常识进行分析:
“火候肯定不够!铁水都没化开,我看是炉子里的温度没烧上去!” 一位曾见过老家小土炉炼铁的老队员首先发言。
“风箱拉得够猛了,可感觉风进去没啥劲,是不是风箱漏风?还是风口开得不对?” 负责鼓风的壮汉挠着头说。
“投进去的东西,比例可能也不对劲。石头是石头,炭是炭,各烧各的,没合到一块儿去。” 细心的小李补充道。
“炉子自己也扛不住,烧到后来直晃悠,怕是泥巴不顶事,吃了不热。”
渐渐地,共识开始形成:土法炼铁远非简单的点火烧石头,它需要更精确的原料配比、更稳定持久的高温以及更坚固耐用的炉体。失败的根源在于对这几个关键环节的控制完全失控。
基于这些分析,一套详细的改进措施被制定出来:
1. 强化鼓风系统: 立即检查并加固现有风箱的所有接缝,用桐油混合石灰重新密封。同时,增派一倍的人手,组成两班倒的鼓风队,确保鼓风强度更大、更持续。研究能否制作更大型或多联风箱。
2. 优化原料配比与处理: 成立配料小组,严格记录每次投入的矿石、焦炭、石灰石的重量比例,哪怕是用最原始的秤砣来称量。尝试不同的组合,哪怕每次只微调一点点。同时,尝试在投料前,先用篝火对矿石和石灰石进行预热,减少它们进入炉内吸收的热量。
3. 提升炉体性能: 彻底推倒重来,建造更厚实的新炉体。派人四处寻找更耐火的粘土,甚至尝试掺入细沙或碎瓷片来提高耐火度。炉壁内侧用更细腻的泥浆反复涂抹,力求光滑、密封,减少热量散失。对炉体结构进行加固,特别是出铁口和鼓风口周围。
方案既定,天边也已泛白。小组队员们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失败没有击垮他们,反而像一块磨刀石,将他们的决心磨得更加锋利。
新的炉体在数日紧锣密鼓的施工后,再次矗立起来。它比第一座更敦实,风箱也经过了加固。配料小组严格按照一种新比例备好了料。这一次,大家的准备更加充分,信心也恢复了不少。
第二次点火冶炼开始了。改进后的风箱在更多壮汉的轮番拉动下,发出更为有力的呼啸声。炉火明显比第一次更加旺盛,火焰的颜色也从橙黄向黄白色转变,温度显然提高了。加料口喷出的热浪灼人面部,围观的人群再次燃起希望。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胜利在望时,意外发生了。持续的高温燃烧了几个时辰后,炉体突然发出一阵令人不安的“咯吱”声。紧接着,新炉体靠近鼓风口的上部,在高温和内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猛地裂开了一道巨大的缝隙!炽热的火焰和部分红热的、半熔化的炉料如同岩浆般从裂缝中喷涌而出,火星四溅!
“快散开!炉子要塌了!” 负责警戒的赵铁锤声嘶力竭地大吼。
现场顿时一片混乱,人们惊叫着向后撤退。幸好事先划定了安全区,且炉体并非瞬间崩塌,而是缓慢撕裂,给了大家反应时间。喷出的高温物质落在空地上,点燃了枯草,冒起阵阵青烟。一场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故,在高度警惕下得以避免,但新建的炉子彻底报废了,现场一片狼藉。
第二次尝试,以炉体炸裂的惨烈方式再次失败。
沮丧的情绪再次如潮水般涌来,而且比第一次更甚。这一次,不仅失败了,还差点搭上人命,消耗了大量宝贵的焦炭和矿石。有些队员开始私下嘀咕:“这玩意儿真能成吗?别是瞎折腾,白白浪费力气……”
李文和小组成员们面对炸裂的炉膛,脸色惨白,心有余悸。但他们没有时间沉浸在后怕中,立刻投入到事故分析中。结论是:炉体结构强度和耐火材料仍不达标,无法承受长时间的高温煅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2yq.org)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