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残局,总结经验,寻找更耐火的泥土……第三次建造炉体,大家更加小心翼翼,对每一块垒砌的石头、每一抹糊上的泥浆都精益求精。
第三次尝试在更加忐忑的氛围中开始。点火,鼓风,投料。这一次,炉体勉强支撑住了。大家提心吊胆地守候着。到了出铁时间,打开出铁口。
流出来的,不再是糊状的废渣,但也不是期望中奔涌的铁水。而是一坨暗红色、表面粗糙、夹杂着大量矿渣和气泡的、半熔化的“铁疙瘩”。它沉重,有金属光泽,但质地酥脆,充满杂质,用锤子一敲就碎,根本无法进行锻造。
第三次,失败了,但似乎又前进了一小步——至少得到了含有铁的物质。
不屈不挠
连续的失败,尤其是第二次的险情,消耗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是大家的信心和耐心。开采队的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出的矿石,运输队用肩膀一步步挑回来的煤炭,却在一次次点火中化为乌有,甚至差点酿成大祸。一种“劳而无功”的消极情绪开始在部分队员中滋生。
“算了,别炼了,有这功夫多开点荒不好吗?”
“我看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别把老本都赔进去……”
窃窃私语声,不可避免地传到了林烽的耳朵里。
他放下手头繁忙的公务,再次来到了工业区。没有责备,没有空泛的鼓励。他默默地绕着那座再次沉默的炼炉走了一圈,看了看那坨失败的“铁疙瘩”,又看了看李文和攻关小组队员们那一张张被烟火熏黑、写满疲惫和焦虑的脸庞。
然后,他站到了一块大石头上,目光扫过聚集过来的队员们,声音沉稳而有力:
“兄弟们!我知道,大家累了,烦了,甚至怀疑了!咱们流了这么多汗,费了这么大劲,却一连败了三次!心里憋屈,我懂!”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激昂:“可是,大家想想!咱们当初从鹰嘴崖转移到这里,容易吗?面对鬼子的围剿,咱们哪一次不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搞建设,跟打仗一模一样!哪有一次冲锋就能拿下山头的?哪有一次试验就能造出枪炮的?”
“失败怕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咱们每一次失败,都离成功更近了一步!第一次,咱们知道了温度不够;第二次,咱们知道了炉子要更结实;第三次,咱们至少炼出了含铁的东西!这说明啥?说明路没走错,只是火候还不到!”
他的目光炯炯有神,仿佛能穿透眼前的困境:“铁,是咱们的命根子!没有铁,咱们就永远受制于人!这个难关,必须闯过去!一次不行就十次!十次不行就一百次!就算把这山上的石头都炼一遍,咱们也一定要把铁炼出来!我林烽,相信李文同志,相信攻关小组的每一位同志,更相信咱们‘山鹰支队’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林烽的话,像一剂强心针,注入到每个人心中。这时,小组里那位最年长的、打了一辈子铁的老队员周铁匠,磕了磕烟袋,用浓重的口音说道:
“支队长说得在理!咱们老辈人炼铁,没那么多讲究,全凭一双眼睛看!关键就在这个‘火候’上!炉火纯青,青出于蓝!得盯着火焰的颜色变,啥时候火苗发白、发亮,刺得人眼睛疼,那温度才算到了!”
“看火候”——这个朴素却至关重要的经验,点醒了所有人。技术参数是模糊的,但经验的眼睛是可靠的。
希望,再次从绝望的灰烬中萌生。攻关小组重新振作起来,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图纸和配料比,更投向了那变幻莫测的炉火。
新的炉火再次点燃。这一次,李文和周铁匠等人,不再焦躁地等待出铁的时刻,而是日夜轮班,紧紧守护在炉旁。他们的眼睛被熊熊烈焰烤得通红、干涩流泪,却一眨不眨地死死盯着喷涌的火焰,观察着它从暗红到橙黄,再到黄白的变化,试图捕捉那传说中的、“炉火纯青”的瞬间。
山风呼啸,吹动着他们的衣角和头发,炉火在他们专注的瞳孔里跳跃闪烁。他们像一群虔诚的求道者,在寻找着点石成金的终极奥秘。整个磐石谷仿佛都安静下来,等待着他们从火焰中读出的答案。那决定成败的“火候”,究竟藏在何处?答案,就在下一次腾起的烈焰之中。
喜欢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2yq.org)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