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楚湘阁》
清晨的薄雾尚未在江夏城的街巷间完全散去,许湘云已经叉着腰,站在一间刚刚清理出来的狭小铺面前,眉头拧成了一个小疙瘩。
“这就是我们‘商业帝国’的起点了?”她指着那低矮的屋檐、斑驳的木板门,以及角落里一张明显历经风霜的旧桌案,语气里满是怀疑,“这‘盘下’的难度系数也太低了点,张翁他老人家真的不是找了个仓库清给我们?”
李沛然正拿着根炭笔,在一块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勾勒着什么,闻言头也没抬:“知足吧,我的许大小姐。这地段,离张翁的茶楼不到百步,人流量有保障。关键是,租金便宜,几乎等于张翁入股了。咱们那点‘第一桶金’,够折腾多久?得精打细算。”
他们的“第一桶金”来自茶楼小食摊和“李白Q版诗笺”的意外成功,虽然惹来些“辱没风雅”的非议,但沉甸甸的开元通宝是实打实的。购置了体面的唐装后,剩下的钱便成了这“商业扩张”计划的启动资金。
“精打细算也不能从石器时代开始创业啊。”湘云嘀咕着,但还是挽起了袖子,露出半截白皙的手臂,“行了行了,别画了,快来帮忙抬桌子!这灰尘厚的,能种花了!”
沛然这才放下木板,露出上面略显稚拙却充满趣味的“楚湘阁”三个字,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举着酒杯的Q版李白头像。他笑着过去搭手:“这叫接地气。再说了,咱们卖的是创意和文化,店面是次要的……哎哟,这桌子腿有点晃。”
“创意?文化?”湘云白了他一眼,“李大设计师,待会儿你的‘创意’要是不能让街坊邻居眼前一亮,我就把你和这破桌子一起拆了当柴烧,煮我的莲藕排骨汤!”
折腾了一上午,小小的铺面总算有了点模样。旧桌案被擦洗得露出了木纹,摆在了门口显眼处。湘云指挥着沛然和临时雇来的两个小工,将新买的陶罐、瓦盆一一归置。
“重点是这口瓮,”湘云拍着一个半人高的大陶瓮,神情严肃得像在介绍战略武器,“我试过了,唐代的陶器导热均匀,文火慢煨,最能逼出藕的粉糯和排骨的鲜香。茱萸酱的辛辣味也能更好地融进去……”
沛然凑近嗅了嗅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的淡淡肉香,咂咂嘴:“嗯,‘湘菜征服唐胃’计划第二阶段,就靠它了。不过,你确定那些厨娘能掌握火候?”他指了指身后,三个穿着粗布衣裙的妇人正拘谨地站着,是张翁介绍来的帮工,眼神里既有好奇也有怯意。
“放心,本姑娘亲自培训!”湘云一扬下巴,信心满满。她转向那几位厨娘,立刻换上了一副亲切又带着点师威严的表情,“几位婶子,来看好了。这藕呢,要选洪湖边上产的白藕,节短身粗,口感最粉。排骨焯水要去尽血沫……对,就是这样。茱萸酱是我特调的,放多少有讲究,多了太呛,少了没魂儿……”
她一边说,一边示范,动作麻利,言语清晰。那几位厨娘起初还有些手忙脚乱,但在湘云耐心的讲解和手把手的教导下,渐渐也摸到了门道。咕嘟咕嘟的炖煮声响起,浓郁的、带着奇异辛香的肉味逐渐盖过了原本的灰尘气,飘出小店,引得门外路过的人频频探头。
沛然也没闲着。他将写好的招牌挂上门楣,又搬出几张新打的矮几和蒲团,在店堂内摆开。最后,他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木盒,里面是一摞裁切整齐的硬纸片。
“铛铛铛铛!本店独家文创,‘诗牌’登场!”他得意地向湘云展示。
湘云擦擦手走过来,拿起一张看了看。纸牌大小,正面用清秀的字迹写着一句诗,如“孤帆远影碧空尽”、“烟花三月下扬州”,背面则画着对应的简约图案,右下角还有那个熟悉的Q版李白logo。
“这是……唐诗扑克?不对,”湘云很快反应过来,“是给人配对玩的?还是行酒令?”
“聪明!”沛然眼睛发亮,“规则简单,容易上手。可以比谁配对快,也可以抽牌接龙,接不上就罚酒(或者喝茶)。既能附庸风雅,又有趣好玩。我特意选了李白已经流传开的诗,和一些绝对冷门、但朗朗上口的诗句,保证安全。”他刻意压低了声音,“说不定,还能让李白本人的诗传播得更快更广呢。”
开业第一天,“楚湘阁”的生意出乎意料地好。
莲藕排骨汤的香气是最好的招牌。许多在张翁茶楼听了“李白诗笺”故事,或是尝过“改良唐版湘菜”的熟客,都循味而来。一碗热腾腾、汤色醇白、藕香肉烂的浓汤下肚,再配上两块胡饼,吃得人额头冒汗,浑身舒坦。湘云守在炖瓮旁,一边收钱,一边不忘推销:“客官,这汤里的藕最是养人,排骨补气,茱萸驱寒,一碗下去,包您精神抖擞,才思泉涌,写诗都能多写两句!”
而沛然的“诗牌”则成了等待时的最佳消遣。几张矮几旁很快就围满了人,有穿着长衫的文人试着接龙,有商贾模样的凑热闹配对,甚至还有几个半大孩子挤在旁边看图画。一时间,小店人声鼎沸,吟诗声、争论声、笑闹声不绝于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