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解语,鸟雀报恩。今日不说那狐鬼仙怪,单表一段禽鸟化形、了却尘缘的奇事。且看那书斋寂寞客,如何偶遇一段情缘。”
大晋永和年间,庐州府有个书生姓甘,名玉,字子润。他出身书香门第,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唯留城东一座老宅与满架诗书。甘玉性情恬淡,不慕荣利,唯以读书养性为乐,尤爱音律,能抚一曲《高山流水》,清越动人。
这年春日,甘玉独居老宅,庭院寂寂,唯闻鸟鸣。一日午后,他在书房临帖,忽闻窗外传来一阵哀戚鸟鸣,声嘶力竭。推窗望去,见院中老梅树上,一只野猫正眈眈窥视枝头鸟巢。巢中几只雏鸟瑟缩,一只翠羽画眉绕树悲鸣,翅羽凌乱,显是护雏心切,却又不敢近前。
甘玉心生怜悯,拾起石子驱走野猫。那画眉落在枝头,朝着甘玉宛转鸣叫数声,似在致谢,其音清越,非同凡响。甘玉见它羽毛翠丽,眼如点漆,心中喜爱,便每日在窗台撒些粟米清水。那画眉起初怯生,后来渐熟,竟常飞至窗棂,歪头看他读书,偶尔鸣叫应和,如同知音。
如此过了月余。一夜,甘玉对月独酌,微醺之际,取琴轻抚。正弹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处,忽闻窗外有人轻叹:“公子琴音清雅,奈何过于孤寂。”
甘玉一惊,推窗望去,但见月华如水,竹影婆娑,并无人迹。唯有一缕幽香,似兰非兰,随风飘入。
次日黄昏,甘玉在书房整理旧籍,忽听得环佩叮咚,抬头见一位绿衣少女立于门首。那少女约莫二八年华,身着翠罗裙,腰系同心结,云鬓斜插一支碧玉簪,生得眉目如画,清雅脱俗。尤其一双明眸,灵动慧黠,顾盼间竟与那画眉鸟有几分神似。
“你是……”甘玉愕然起身。
少女盈盈一拜,声若碎玉:“妾身阿英,蒙公子日前搭救幼雏,又日日供养,特来拜谢。”言罢,从袖中取出一方素帕,“妾无所长,唯擅音律。闻公子雅好此道,特谱新曲一支,聊表谢意。”
甘玉接过素帕,见上面用工尺谱记着一支《空谷幽兰曲》,谱式精妙,非同凡响。他心中惊疑,试探道:“姑娘莫非是……”
阿英掩口轻笑:“公子莫问来处。若蒙不弃,愿为知音。”说着径自走到琴案前,轻抚琴弦。但闻清音流淌,如幽兰泣露,空谷传响,竟比甘玉所奏更多三分灵气。
甘玉听得如痴如醉,待曲终才恍然惊醒,忙问:“此曲精妙,不知师从何人?”
阿英眸光流转:“天地为师,草木为友。公子若喜欢,妾可常来切磋。”说罢翩然起身,“今日叨扰已久,改日再会。”竟自往庭院中去,身影没入竹丛,倏忽不见。
甘玉追出院门,但见暮色四合,竹影摇曳,哪还有人迹?唯有余音绕梁,幽香袅袅。
自此,阿英常于月明之夜来访。有时携来新谱的曲子,有时带来山野鲜果,更多时候是与甘玉谈诗论艺。她学识渊博,言谈风趣,于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却对世俗琐事一概不知。甘玉与之相处,如沐春风,先前孤寂一扫而空。
这夜阿英又来,见甘玉对着一局残棋发愁,便笑道:“公子若信得过,让妾一试。”素手轻拈,不过十余招,竟将困局解开。甘玉惊叹之余,忍不住握住她的手腕:“阿英,你究竟从何处来?”
阿英微微一颤,却不挣脱,低声道:“公子当真要问?”
正在此时,窗外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阿英脸色骤变,挣脱甘玉的手:“妾该走了!”匆匆奔向门口。
甘玉急追至院中,只见一道闪电劈下,照得天地皆白。阿英身影在雷光中一晃,竟化作一道翠影投入竹丛。待雷声过后,甘玉点灯往竹丛中寻找,唯见几片翠羽飘落,异香扑鼻。
“绿衣解语,琴瑟和鸣。甘玉偶救画眉,竟得此慧质仙姝。然则雷惊翠影,羽落竹丛,这阿英姑娘行踪诡秘,究竟是仙是妖?这段知音之谊,又将如何发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听书客:茶馆志怪请大家收藏:(m.2yq.org)听书客:茶馆志怪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