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李恪通过侯君集等友好将领,将少量改进后的火器,以“测试”名义,小范围配发给了一些边境哨卡和精锐小队,并派工匠随行指导使用。很快,一些关于“新式火器便于携带、示警效果极佳”、“火箭夜袭扰敌,收奇效”的正面反馈,便开始在军方中层将领中悄然流传。
李恪没有去争,没有去抢,他只是默默地、持续地输出着武研院的价值。他没有在朝堂上与人辩论,也没有去结交哪位重臣,他只是将一份份扎实的报告,一次次微小的技术改进,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帝国的军事体系之中。
这种沉默而务实的风格,反而让许多原本对他抱有疑虑、或受命打压他的官员,有些无从下手。弹劾他擅权?他谨守武研院本分。弹劾他研制凶器?他呈上的都是利国利军的成果。弹劾他结交边将?他的一切往来都在兵部框架内,且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李世民看着御案上那份与其他歌功颂德或攻讦弹劾风格迥异的奏疏,沉默了许久。他召来了百骑司的统领。
“吴王回京后,动向如何?”皇帝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回大家,吴王殿下每日往来于王府与武研院,深居简出。在武研院内,多与工匠、官吏研讨技术,颁布了新的保密章程。与外臣……几无往来。唯与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积)府上有过正常节令问候,与兵部侯尚书就军械测试有过公文往来,皆在规制之内。”
“哦?”李世民眉梢微挑,“他倒是沉得住气。”
“此外,”百骑司统领补充道,“殿下似乎在武研院内,搜罗了一些精通算学、水利等杂学之人。”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更深沉的思索。他挥了挥手,让统领退下。
独自坐在空旷的大殿中,李世民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来自武研院的奏疏上。上面那些关于火药颗粒、火箭散布、弩机改良的数据,在他眼中,仿佛化为了无声的惊雷。
这个儿子,比他想象的更聪明,也更……危险。
他不再依靠惊世骇俗的言论,也不再依靠雷霆万钧的手段,而是选择了最笨,却也最扎实的方式——用无可辩驳的技术成果,来构筑自己的护城河,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这种方式,无声,却更有力量。
李世民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奏疏上“武备研发院”那几个字上划过。
他知道,这道惊雷,已然在长安城下,在这看似平静的武研院中,悄然孕育。
下一次炸响时,又将掀起怎样的波澜?
他期待着,也警惕着。
而此刻的武研院值房内,李恪正对着一张巨大的大唐疆域图,目光落在了东北方向。
那里,一个名为高句丽的国度,正悄然壮大,成为帝国未来的心腹之患。
他的手指,轻轻点在了地图上的“辽东”二字。
或许,下一次惊雷炸响之地,不在西陲,不在洛州,而在那白山黑水之间。
他需要更快,更需要……更强的力量。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