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研院的爆炸风波在皇帝的强力干预下逐渐平息,但水面下的暗涌从未停歇。李恪深知,仅靠防守和埋头研发,不足以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他必须让武研院展现出更强大、更不可替代的价值,甚至要开始布局未来,将技术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力。
这一日,他没有召集火药司或机械司的骨干,而是让王德悄悄将三位须发皆白、衣着朴素的老匠人请到了吴王府一间僻静的书房。这三位老人,一位姓姜,精于水利;一位姓鲁,擅造器械;还有一位姓墨,祖上曾是前隋将作监的大匠,尤擅营造。
三位老匠人面对这位名动长安的年轻亲王,显得有些拘谨和惶恐。
李恪态度温和,亲自为三人斟茶,开门见山道:“三位老师傅不必拘礼,今日请三位前来,是有一事请教。”他取出一张自己绘制的草图,铺在桌上。
图上画的并非武器,而是一个结构复杂、依靠水流驱动的大型机械组合。巨大的水轮通过连杆和齿轮,带动着数台看似是锻锤、磨盘和拉丝机的装置。
“本王设想,若能借用水力,驱动这些机械,用以锻造兵刃、研磨火药原料、乃至拉制弓弦,其效率,比之人力或畜力,如何?”李恪指着草图,目光灼灼地看向三位老人。
姜匠人盯着那水轮结构,浑浊的老眼渐渐放出光来,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指,颤抖着触摸图纸:“妙……妙啊!王爷此图,虽与古之翻车、筒车原理相通,然这传动结构更为精巧!若能建成,一水轮之力,可抵百人之功!”
鲁匠人则是对那些连杆齿轮更感兴趣,反复推演着动力传递的路径,喃喃道:“此物若成,非但可用于王爷所言之事,便是用于碾米、纺纱,亦是无上利器!”
墨匠人则更关注整体结构与营造,他沉吟道:“王爷,此物构想极佳,然对水流、地基要求极高,建造耗资不菲,且需极大场地。”
李恪心中一定,知道找对了人。他沉声道:“耗资、场地,本王来想办法。三位老师傅只需告诉本王,依我大唐现今之工艺,此物,能否建成?建成之后,是否可靠?”
三位老匠人交换了一下眼神,最后由姜匠人代表发言,他挺直了些佝偻的脊背,语气带着匠人特有的笃定:“回王爷,工艺上,并无不可逾越之难关!只要物料、人手充足,小老儿愿立军令状,必能为王爷建成此‘水力工坊’!”
“好!”李恪抚掌,“既然如此,便有劳三位老师傅!本王会尽快选定地点,调配资源。此事关乎军国要务,需绝对保密,三位师傅即日起便留在府中,专心完善图纸,一应所需,皆由王德负责。”
他没有提及武研院,而是以“水力工坊”为名,将这项可能引发产业革命的技术,暂时隐藏起来。
送走三位激动不已的老匠人,李恪立刻开始行动。他通过侯君集,在长安城外、沣水之畔,以“武研院需建僻静试验场”为由,圈下了一大片依山傍水、易于封锁的土地。同时,他动用皇帝特许的权限和洛州抄没的部分款项,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秘密采购所需的巨木、铁料、石料等物资。
这一切都在极其隐秘的状态下进行,甚至连武研院内部,也仅有雷老头等极少数核心成员知晓。在外界看来,吴王李恪在经历风波后,似乎变得更加沉寂,除了偶尔去武研院点卯,便是深居王府“读书养性”。
然而,就在李恪全力筹备“水力工坊”之时,来自东北边境的一份加急军报,再次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军报并非来自李积所在的西北,而是来自营州都督。报称,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以“狩猎”为名,亲率两万精兵,陈兵于辽水东岸,耀武扬威。其游骑数次越过边界,掳掠大唐附属的契丹部落人口、牲畜,气焰极为嚣张。营州都督派人责问,渊盖苏文竟狂妄回复:“此乃我高句丽猎场,何来越界之说?”
消息传回长安,朝野震动!
高句丽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这已不是边境摩擦,而是赤裸裸的挑衅和试探!
太极殿内,气氛空前凝重。武将们群情激愤,纷纷请战。
“陛下!渊盖苏文欺人太甚!若不予以迎头痛击,其必得寸进尺!臣请率兵出塞,教训此獠!”侯君集第一个出列,声若洪钟。
“臣附议!高句丽蕞尔小邦,安敢如此猖狂!当发大兵,以示天威!”
主战之声,一时占据上风。
然而,文臣之中,却多有忧虑。
“陛下,高句丽城坚兵精,兼有辽水天险。前隋三征之败,殷鉴不远!岂可因一时之气,再启战端?当遣使严词斥责,令其收敛为上。”房玄龄出列,语气沉缓。
“房相所言甚是。”温彦博附和道,“如今西北未靖,薛延陀虎视眈眈,国库虽丰,然支撑两线作战,恐力有未逮。当以安抚为主,积蓄国力。”
主战与主和两派,再次激烈争论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