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准设“格物司”的旨意,如同一颗投入古潭的石子,在波澜不惊的朝堂下,漾开了一圈不大不小的涟漪。与神机营和火药带来的震撼与忌惮不同,这“格物司”听起来便透着几分“不务正业”的书生气,倒是让许多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些。毕竟,钻研些舟车农具,总比鼓捣那些惊天动地的杀人利器要让人安心得多。
然而,李恪要的,便是这份“安心”。
武研院内,原本火药司、机械司独占鳌头的局面开始悄然改变。一座相对独立、挂着“格物司”牌匾的小院被整理出来。李恪将姜、鲁、墨三位老匠人及其带领的少数核心工匠正式纳入此司编制,同时,又通过侯君集等渠道,从军中、民间搜罗了一些精于算术、善于营造、甚至懂得些许水利的“杂学”之人,充实其中。
格物司的日常,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也没有刺鼻的硝烟味,取而代之的是噼啪作响的算盘声、沙沙的绘图声,以及匠人们对着各种木制、铁制模型低声讨论的声音。他们的研究课题,也颇为“接地气”:如何改进漕船的龙骨结构,使其更坚固、载货更多?如何设计一种利用齿轮传动、由牲畜或水力牵引的“翻车”,用于提升灌溉或河道清淤效率?甚至,李恪还拿出了几张关于“曲辕犁”改良的草图,让匠人们试验,看是否能更省力、耕得更深。
这些项目,看似琐碎,却直指国计民生的根本。李恪深知,真正的力量,不仅仅在于战场上的摧城拔寨,更在于能够滋养万民、富国强兵的根基。他将自己超越时代的见识,巧妙地包裹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畴内,一点点地渗透、引导。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钱。格物司的研发需要经费,暗中的“水力工坊”建设更是吞金巨兽。李恪那丰厚的赏赐和实封收入,虽能支撑一时,但绝非长久之计。他必须找到一条能够自我造血的路径。
这一日,他召来了王德和一位新近投效、原在将作监任职、因精通营造却不通人情而备受排挤的官吏,姓沈名括。
“沈主事,本王欲在长安西市,盘下一处铺面。”李恪开门见山。
沈括愣了一下,不明所以:“王爷……您是要经营何种生意?”亲王经商,虽非没有先例,但总归有失身份,尤其对于刚刚立下大功、声望正隆的吴王而言。
李恪笑了笑,取出一块色泽温润、散发着清雅香气的“玉容皂”。此物乃是少府监依吴王府最初提供的方子精制,专供宫闱,如今在长安顶级贵妇圈中已是一物难求的珍品。
“非是寻常商贾之事。”李恪道,“本王欲开一‘格物轩’,不卖寻常货物,只售两类东西。其一,便是以此‘玉容皂’为基础,由格物司进一步改良、添加不同香型药材,制成的各类洁面、沐浴香皂,以及一些润泽肌肤的膏脂。”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二,则售卖一些格物司研制出的,利于民生的小巧器物。比如,改进后的省力纺锤,更锋利的裁剪剪刀,甚至……一些结构精巧的孩童玩物。”
他要将格物司的研发成果,部分转化为商品!以“玉容皂”这等宫中流出的、带有神秘色彩的高端物品打开市场,树立品牌,同时附带销售一些实用的小发明,既能赚取研发经费,又能潜移默化地推广“格物”理念,让更多人看到技术改进带来的好处。
沈括听得目瞪口呆,他从未想过,那些匠人鼓捣出的东西,除了军用和官用,还能如此直接地与市井商业联系起来。
“王爷……此举,恐遭物议……”沈括有些迟疑。士农工商,商为末业,王爷亲自操持,未免……
“物议?”李恪淡淡道,“本王一不与民争利,二不仗势欺人,所售之物,皆于民生有益,或能妆点生活,何议之有?所得盈利,除维持格物司用度,余者皆可用来赈济孤寡,补贴贫寒学子。此乃以商养技,以技惠民,何乐而不为?”
他早已想好了说辞,将商业行为拔高到“养技惠民”的高度。
王德在一旁补充道:“沈主事不必担忧具体经营。王爷之意,是由你出面,寻可靠之人打理铺面,王府与格物司只在幕后提供货品与技术。账目清晰即可。”
沈括这才明白,吴王并非要亲自站到前台,而是要做幕后推手。他仔细思量,觉得此事虽新奇,却并非不可为,尤其是那“玉容皂”,若能仿制并稍作变化,以其在宫中的名声,定然不愁销路。
“下官……愿尽力一试!”沈括终于下定决心。
“很好。”李恪点头,“所需本金,从本王账上支取。铺面选址、人手招募,由你全权负责,定期向王德禀报即可。记住,格物轩之物,首重品质与新意。”
“下官明白!”
就在李恪于长安城内悄然布局他的“格物”与商业网络时,城外沣水河畔,那处被严格封锁的“试验场”深处,真正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