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心中念头飞转,脸上却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无奈与郑重,他再次向李世民躬身:
“回父皇,四弟所言,确是实情。格物司乃儿臣在安西时,为应对吐蕃威胁,汇聚能工巧匠所设,其所造‘震天雷’、‘惊雷铳’等物,于石堡城一战,确建奇功。”
他话锋一转:“然,此等器物,制造极其繁难,用料苛刻,工艺复杂,稍有差池,非但不能伤敌,反会自损。其核心工匠,皆与儿臣立有生死契约,且其技艺,非经年累月浸淫不可得,贸然迁移、扩产,恐适得其反。”
他抬起头,目光诚恳地看着李世民:“儿臣离安西前,已命格物司将部分不涉核心的改良农具、水利器械图纸,整理呈送将作监。至于‘震天雷’等军国利器,其制造、储存、使用,关乎社稷安危,儿臣不敢专擅,一切皆听凭父皇圣裁!若父皇认为需移交朝廷,儿臣绝无二话,定当命格物司上下,全力配合!只是……需谨慎行事,万不可使技艺外泄,或被敌所乘。”
一番话,滴水不漏。既点明了格物司技术的敏感与难以复制,表明了自己并无私心,愿意听从朝廷安排,又将最终的决定权,恭恭敬敬地交还到了皇帝手中。
我愿交,但技术复杂,容易出事,要不要收,怎么收,请父皇您来定夺。至于会不会外泄,会不会被敌人学去,那就不是我能保证的了。
李世民深邃的目光落在李恪身上,久久不语。他自然听得出李恪话中的潜台词,也明白这“震天雷”是一把双刃剑。沉吟良久,他才缓缓道:
“吴王所虑,不无道理。格物司之事,关系重大,不可轻动。暂且仍由吴王兼管,一应事宜,需及时奏报。具体如何处置,容后再议。”
“儿臣遵旨!”李恪心中微松,知道这一关,暂时是过去了。父皇既没有强行索要,也没有完全放手,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李泰脸上笑容不变,眼底却闪过一丝阴霾,退回班列。
朝会继续,但经此两番交锋,所有人都明白,这位刚刚归京的吴王,绝非易与之辈。他看似恭顺,实则锋芒内敛,应对得体,更兼财力雄厚,手握利器,绝非能够轻易拿捏的对象。
金殿波澜暂息,但李恪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他在这长安城中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而那位在幕后操纵“梦陀罗”之局的黑手,以及朝堂上这些明枪暗箭,都让他必须更加警惕。
退朝之后,李恪随着人流走出太极殿。阳光刺眼,照在汉白玉的台阶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他微微眯起眼,感受着这长安日光下的森森寒意。
“殿下。”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身边响起。
李恪转头,只见侯君集不知何时走到了他身侧。这位陈国公、兵部尚书,脸上带着看似豪爽的笑容,压低声音道:“殿下今日在朝堂上,应对得当,令老夫佩服。只是……长安水深,殿下还需多加小心才是。”
李恪看着他眼中一闪而过的精光,心中冷笑,面上却谦和道:“多谢陈国公提醒,恪初回京城,诸多事务,还要向国公请教。”
侯君集哈哈一笑:“好说,好说。”便拱拱手,先行离去。
李恪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眼神渐冷。侯君集与太子关系密切,今日朝堂之上,王仁表发难,李泰追问,难保没有他在背后推波助澜。
就在这时,一名小内侍悄悄靠近,塞给李恪一张纸条,随即迅速消失在人流中。
李恪不动声色地将纸条拢入袖中,回到马车上方才展开。上面只有娟秀而熟悉的四个字:
“小心,陈。”
落款处,画了一朵简笔的梅花。
崔芷柔!
李恪捏着纸条,目光透过车窗,望向巍峨的宫墙。这长安的棋局,果然越来越有趣了。他这位突如其来的“盟友”,似乎比他想象的,知道得更多。
初露峥嵘,已引风波。接下来的路,恐怕要步步为营了。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