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机遇敲门
改良后的切割台和多层晾晒架在米粉加工组投入使用不到半个月,效果立竿见影。不仅生产效率提升了近三成,产品品相的稳定性和优良率也显着提高,副食品加工厂那边的验收一次比一次顺利,甚至透露出可以考虑进一步增加订单的意向。
加工组内工人们的收入也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而有了小幅增加,大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王超这个“生产协调员”的名声,也随之在街道内部和有限的合作圈子里悄然传开。
这天下午,王超正在加工组和张保国商量着,是否可以对浸泡大米的木桶也做个小的改进,比如加个底部阀门方便换水,街道办的干事老吴急匆匆地找了过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小王!快,马主任让你立刻去街道办一趟!”老吴语气急促,眼神发亮。
“吴干事,什么事这么急?”王超有些疑惑,一边用棉纱擦着手上的水渍一边问。
“好事!大好事!”老吴凑近了些,压低声音,难掩激动,“是县里工业局的领导来了!点名要见你!”
县工业局?王超心中一动。这个部门在这个年代掌管着地方工业的规划和发展,权力不小。他们怎么会注意到自己这个街道小加工组的协调员?
带着疑问,王超跟着老吴快步来到街道办。一进马主任的办公室,就看到里面除了马主任,还坐着两位干部模样的人。一位年约五十,穿着灰色的中山装,戴着眼镜,气质沉稳;另一位稍年轻些,手里拿着笔记本和钢笔。
马主任一见王超,立刻热情地站起来介绍:“李科长,郑干事,这位就是我们街道米粉加工组的生产协调员,王超同志。”接着又对王超说:“小王,这两位是县工业局的李科长和郑干事,专门来了解我们街道生产组的情况,尤其是你搞的那些技术小革新。”
“李科长,郑干事,你们好。”王超不卑不亢地问好,心里快速盘算着对方的来意。
李科长扶了扶眼镜,仔细打量了王超几眼,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王超同志,很年轻嘛。坐,别紧张。我们这次下来调研,听马主任汇报,说你们街道这个米粉加工组搞得不错,尤其是在生产工具上自己动手搞了些小改良,效果很好?能具体跟我们说说吗?”
王超心下稍安,原来是冲着技术改良来的。他在马主任鼓励的眼神下,沉稳地坐下,将之前对切割台和晾晒架的改进思路、制作过程以及实际效果,清晰扼要地汇报了一遍。
他刻意弱化了自己的个人作用,强调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街道领导支持下,依靠张保国老师傅这样的老工匠手艺才得以实现的。
李科长和郑干事听得非常仔细,不时点头,还在本子上记录着。
“利用废旧木料和钢锯条,制作导向切割台,提升效率和标准化程度……这个思路很巧妙,成本低,见效快,很有推广价值啊。”李科长若有所思地说,“还有那个多层晾晒架,充分利用空间,应对天气变化……这些都是生产中实实在在遇到的困难,你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郑干事也附和道:“是啊,现在各地都在想办法发展生产,尤其是街道、乡镇这一级,缺乏资金和技术,很需要这种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的小革新、小创造来解决问题。”
李科长看向王超,目光中带着欣赏:“王超同志,听说你以前并没有在正规工厂长期工作的经历?这些改进的思路,你是怎么想到的?”
这个问题在王超意料之中,他早已准备好了说辞:“李科长,我虽然没在工厂待过,但平时喜欢看些杂书,对机械原理有点兴趣。家里邻居和街道上又有不少像张保国师傅那样的老工人,经验丰富。我就是把书上看到的一点道理,结合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瞎琢磨,再跟老师傅们一商量,他们手艺好,就能把想法变成实物。主要还是靠老师傅们的手艺和街道的支持。”
他这番回答,既解释了自己知识的来源(杂书),又突出了老师傅的作用和集体的力量,显得谦虚而务实。
李科长满意地点点头:“善于学习,勇于实践,还能团结老师傅,很好!王超同志,你有没有想过,把你这些‘小琢磨’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王超心中一跳,知道正题来了:“请领导指示。”
李科长身体微微前倾,说道:“我们工业局最近正在响应上级号召,准备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和扶持一批有潜力、有活力的街道或乡镇生产单位,重点考察的就是这种克服困难、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你们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尤其是你王超同志表现出来的这种劲头和能力,很符合我们的考察方向。”
马主任在一旁激动得脸都红了,连连给王超使眼色。
王超保持冷静,问道:“李科长的意思是?”
“我们打算,将你们米粉加工组,列入第一批重点观察和扶持的试点单位。”李科长正式宣布,“接下来,局里可能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请你们去介绍一下经验。同时,也会考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资源倾斜,比如帮助联系更多的订单,或者在设备材料方面提供一些便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