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机的成功,立刻投入了小批量的试生产。在接下来的一个阴雨天,当别的依靠晾晒的小作坊只能望雨兴叹时,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却机器轰鸣,照常生产。看着一筐筐品质优良的米粉从烘干房里出来,工人们干劲十足,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再次引起了轰动。
工业局的李科长听到汇报后,亲自带着技术员前来考察。当他们看到那台结构简单却行之有效的土法烘干机,并了解到其全部由废旧物资和老师傅的手艺打造而成时,惊叹不已。
巧妙!真是太巧妙了!李科长绕着烘干机转了好几圈,连连称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却解决了大问题!王超同志,张师傅,你们这个创新,不仅解决了你们自己的生产难题,更是为我们全县乃至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极具推广价值的思路和样板!
他当场指示随行的技术员,要详细测绘记录这台烘干机的结构、原理和制作工艺,形成标准化的技术资料,准备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他还表示,要将此事作为重大技术革新成果,向地区专署汇报。
不久后,县委陈书记也在相关简报上看到了关于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成功研制出简易烘干机、实现全天候生产的报道。他再次做出了批示,高度赞扬了这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并要求宣传部门注意挖掘和宣传此类来自基层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
王超的名字,又一次伴随着烘干机的成功,在领导的讲话和官方的简报中被频频提及。这一次,不仅仅是有办法能干事的印象,更增添了一层懂技术善创新的光环。
面对再次涌来的赞誉,王超保持着惯有的清醒和谦逊。他在各种场合都将功劳归于集体,归于张保国等老师傅的精湛手艺和辛勤付出,归于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这种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好感和尊重。
他知道,烘干机的成功,标志着加工组在技术上实现了一个重要的飞跃,也为他的技术火种计划提供了更强的信心和更足的底气。这台看似简陋的烘干机,就像一颗火种,不仅照亮了加工组的前路,也必将随着推广,照亮更多类似困境中的小生产单位。
站在新的起点上,王超的目光投向了更远处。米粉加工组的根基已经夯实,是时候考虑,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和不断积累的声望,向更广阔的领域探索了。
第六十四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