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街谈巷议
王超被任命为南水街道食品加工厂副厂长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池塘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不出两日,便传遍了南水县的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谈资。十七岁的副厂长,在这个论资排辈观念尚且浓厚的年代,无论如何都显得太过惊世骇俗。
在王家所在的胡同及周边熟悉的街坊邻里间,这消息带来的多是惊叹、羡慕与由衷的高兴。
傍晚时分,胡同口的老槐树下,摇着蒲扇纳凉的老邻居们聚在一起,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件事。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曾经做过几年账房先生的老赵,咂摸着嘴,感慨万千,“谁能想到,老王家那个二小子,能有今天这么大的出息?副厂长啊!那可是管着好几十号人的干部了!”
旁边修了一辈子自行车的老李接口道,语气带着几分忆苦思甜的味道:“谁说不是呢!老赵,你还记不记得?就去年,这小子还不着调,跟着人瞎混,搞什么‘投机倒把’,被他爹,建国老弟,用皮带抽得隔壁院子都能听到哭嚎声,半个胡同都听得见!啧啧,那叫一个惨!”
“记得!怎么不记得!”老赵用力扇了几下蒲扇,仿佛要驱散那段不光彩的记忆,“可自打那顿打以后,嘿!你还真别说,这小子就跟换了个人似的!一下子懂事了,也沉稳了,见人也知道客气了。这不正应了那句老话?‘棒下出孝子,严管出英才’!老王那顿打,没白费!”
这时,端着饭碗出来边吃边聊的孙家媳妇插话道:“赵大爷,李大爷,你们说的是超儿当副厂长的事儿吧?哎呀,这可是大喜事!秀兰嫂子今天去买菜,脸上都笑开了花!要我说啊,超儿这孩子就是有能耐!人家不光有门路,关键是肯干!你们是没瞧见,前阵子他们搞那个豆制品,超儿天天泡在厂里,跟老师傅学,身上都带着豆腥味儿回家!”
另一个端着搪瓷缸子喝茶的老周也凑过来:“我看啊,也不全是打出来的,主要还是孩子自己争气。我好几次晚上路过他们家,都瞅见超儿那屋里灯亮到老晚,趴在桌上用功看书呢!那劲头,跟我当年在私塾里见过的秀才似的!这就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人家孩子是开了窍,知道上进了!”
“对对对,爱学习,肯琢磨,还有那股子机灵劲儿,碰上好政策,这不就赶上趟了嘛!”众人纷纷附和,言语间充满了对王超浪子回头、勤奋上进的赞许,以及一种与有荣焉的朴素自豪感。王超的成功,在他们看来,是这条胡同、这片街区的荣耀。
然而,在那些不熟悉王超,或者仅仅听说过名字的其他区域,议论的风向则截然不同。
南城的一家茶馆里,几个穿着工装、显然是下班后在此歇脚的中年男人,正就此事高谈阔论。
“听说了吗?北城那边,南水街道,弄了个十七岁的娃娃当副厂长!管食品厂!”一个方脸汉子呷了口浓茶,语气里满是不可思议。
“十七岁?毛都没长齐吧?这不是胡闹吗!”旁边一个瘦高个立刻嗤之以鼻,把茶杯往桌上重重一顿,“他懂什么叫生产?懂什么叫管理?上面领导是怎么想的?让个娃娃管一个厂,这不是拿公家的财产开玩笑?我看啊,这里面准有问题!”
“谁说不是呢!”另一个戴眼镜的推了推眼镜,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我听说啊,这小子之前就不安分,倒腾东西。说不定是走了什么歪门邪道,巴结上了哪个领导,这位置啊,来路不正!”
方脸汉子摆摆手,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你们都别瞎猜了。我有个远房表亲在那边街道办,听说这小子是有点‘门路’,能搞到些紧俏物资,估计是靠着这个立了功。但要说十七岁当副厂长,哼,我看悬乎,八成是上面有人打了招呼,下来镀金的!这年头,什么事儿没有?”
类似的质疑和负面揣测,在县城的其他角落同样存在。在机械厂食堂排队打饭时,两个女工也在交头接耳:
“听说了吗?南水街道那个副厂长,才十七!”
“真的假的?我的天!我家那小子也十七,还天天就知道疯玩呢!这人和人真不能比!”
“比什么呀!我看这事儿不靠谱,肯定是关系户!哪有这么年轻的厂长?等着瞧吧,准得出乱子!”
甚至在机关大院家属楼的闲聊中,“十七岁副厂长”都成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许多人本能地不相信一个如此年轻的少年能担此重任,更倾向于认为其背后必有猫腻,要么是领导决策失误,要么就是存在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王超的名字,在一种复杂的气氛中,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其中不乏审视、怀疑甚至嫉妒的目光。
这些纷纷扰扰的议论,自然也或多或少地传到了王家人的耳中。
李秀兰在外面听到一些难听的话,回来气得直抹眼泪,替儿子感到委屈,对着王建国抱怨:“他爹!你听听外面都说的什么混账话!说我儿子是关系户,说位置来路不正!我儿子是凭自己本事,起早贪黑,一点点干出来的!他们知道超儿为了那个加工组,熬了多少夜,费了多少心血吗?那些嚼舌根的,就是眼红!见不得别人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2yq.org)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