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时代,离阳王朝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
而在等待杨太岁消息的漫长日子里,徐骁的营帐宛如一座智慧的灯塔,在黑暗中散发着神秘而坚定的光芒。
营帐内,烛火通明,彻夜不熄。那跳动的火焰,似是离阳王朝蓬勃的野心,又似是三位有志之士心中燃烧的热血。
徐骁、赵长陵与李义山三人围坐在案前,案上铺满了来自各方探子的密报。这些密报如蛛丝般交织,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中原大地各国的轮廓与态势。每一份密报都像是一把钥匙,试图打开通往统一中原之路的大门。
徐骁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果敢。他身着黑色劲装,腰间佩着一把长剑,剑鞘上的纹路在烛光下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他过往的征战岁月。
赵长陵则是一袭白衣,风度翩翩,气质儒雅。他手持一把折扇,轻轻摇曳,仿佛世间的一切纷争都能在他的扇下烟消云散。
李义山身着青色长衫,面容清瘦,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似是在思考着这纷繁复杂的局势。
起初,三人对于统一中原的先后顺序各执一词,一场激烈的争论就此展开。
赵长陵目光深邃,言辞激昂。他猛地站起身来,双手撑在案上,身体前倾,仿佛要将自己的观点强行灌入二人的脑海中。“北汉地处中原北境,兵强马壮,其骑兵更是天下无双。但近年来,北汉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将领之间矛盾重重。那北汉皇帝昏庸无能,听信谗言,导致朝堂之上党争不断。此时出兵北汉,可趁其内乱,一举击溃其主力。”
赵长陵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说着:“只要我们徐家军的黑甲铁骑踏入北汉的领土,那些心怀鬼胎的将领们定会各自为战,我们便可各个击破。如此一来,不仅能为后续的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还能让天下诸侯看到我们徐家军的实力,起到威慑作用。”他挥舞着手臂,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仿佛已经看到了北汉的城池在离阳铁骑下纷纷陷落的景象。他的声音在营帐内回荡,充满了激情与自信。
李义山则微微皱眉,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站起身来,在营帐内踱步。他的脚步沉稳而缓慢,每一步都像是在权衡着利弊。“北汉虽强,但此时出兵,风险太大。而东越地处东南沿海,水师强大,且贸易繁荣,国库充盈。东越的港口每日都有无数的商船往来,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但东越国内文风盛行,武备相对松弛,士卒缺乏实战经验。那些文人雅士整日沉迷于诗词歌赋,对军事一窍不通。”
李义山顿了顿继续说:“若能先以奇兵突袭东越,断其海上贸易通道,东越的经济命脉便会被我们牢牢掐住。再以雷霆之势攻破其都城,必能迅速瓦解东越的抵抗意志。而且,东越的财富可为我们离阳的军队提供充足的军资,让我们在后续的战争中无后顾之忧。”他的话语沉稳而冷静,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仿佛已经将东越的局势看得一清二楚。
徐骁静静地听着二人的争论,心中也在权衡利弊。他深知,统一中原并非易事,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将士的生死和徐家军的兴衰。他时而微微点头,表示对二人观点的认可;时而陷入沉思,目光在地图上不断游移。
那地图上,中原大地的山川河流、城池关隘都清晰地标注着,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他仿佛看到了徐家军的军队在这片土地上纵横驰骋,看到了百姓们在统一的中原大陆上过着安居乐业的景象。
第一天,争论从清晨持续到深夜。三人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营帐内的气氛紧张而热烈,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赵长陵不断地阐述着攻打北汉的优势,他的声音慷慨激昂,充满了感染力;
李义山则冷静地分析着东越的弱点,他的逻辑严谨,让人无法反驳。
徐骁则始终保持着沉默,仔细聆听着二人的观点,心中不断地思考着。
第二天,争论愈发激烈。赵长陵和李义山甚至开始引用历史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赵长陵说道:“昔日大秦一统天下时就是分析各国利弊,在先后灭掉的几个国家内,先是攻打不合群的国家,利用该国家内部党争的机会,分化瓦解其内部各个势力,最终取得了天下。如今我们徐家军也可效仿此法,先攻打北汉,让其他诸侯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李义山则反驳道:“大奉当年统一半个天下时期,就是率先攻打党争的国家,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力。若我们此时贸然攻打北汉,恐陷入持久战,消耗大量兵力物力,得不偿失。不如先取东越,壮大自身实力,再图其他。”
徐骁依旧没有表态,他深知,统一中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
第三天,争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三人的声音都有些沙哑,但眼神中却依然充满了坚定。赵长陵拍着桌子,大声说道:“我意已决,先攻北汉!若不如此,徐家军何日能统一中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凉州雪:徐骁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yq.org)凉州雪:徐骁风云录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