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荆扉难掩昆山玉,淬金须仗破云帆
夏末秋初,老君山脚下弥漫着收获的气息。
汪细卫那栋灰墙灰顶、带着几分现代气派的“老君山药材加工厂”终于矗立起来,机器调试完毕,就等着原料入库。
与此同时,山林间、坡地上,那些春天种下的一年生药材,如板蓝根、柴胡、黄芩等,也到了采收的时节。
设在厂区门口的临时收购点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
村民们背着竹篓,提着麻袋,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和对即将到手现钱的期盼。
汪细卫安排了识货的老师傅和几个脑子灵活的年轻人在现场验收、过秤、记账,杨春燕也在一旁帮忙协调。
起初还算顺利,直到轮到村民老赵头,。
他吭哧吭哧地扛上来一大麻袋黄芩,脸上带着得意的笑:“细卫侄子,看看叔这药材,棵棵都壮实!”
老师傅打开麻袋,抓起一把,眉头就皱了起来。
只见药材根须上带着大量未清理干净的泥土,有些植株明显还未完全成熟,粗细不均,甚至混着一些杂草。
“老赵,,你这货不行啊,”老师傅摇头,“泥太多,品相不一,还有未足年的,得挑拣清理,按次等品收。”
老赵头,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嗓门拔高:“啥?次等品?我辛辛苦苦刨出来的,怎么就不行了?以前卖给药材贩子,可没这么多讲究!细卫,你这规矩也太大了吧!”
他直接看向走过来的汪细卫,语气带着不满。
汪细卫抓起一把药材看了看,耐心解释:“老赵叔,咱们这是要进药厂的,做成药给人吃的,泥巴多了不卫生,大小不一年份不足会影响药效。厂子里有标准,我得对买药的人负责。”
“负责?我看你就是想压价!” 旁边一个同样药材品相不太好的村民帮腔。
“当了老板,就不认乡亲了是吧?忘了当年你爹妈把你赶出来,大家伙儿怎么帮衬你家的?”
这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排队的人群开始骚动,议论纷纷。
杨春燕见状,赶紧上前,笑着打圆场:“叔,婶儿,大家别急!汪老板不是压价,是好货才能卖出好价钱!咱们把泥抖干净,把小的、嫩的挑出来自己留着晒干家用,大的、好的拿来卖,价格肯定漂亮!下次咱们就知道标准了,对不对?”
好说歹说,又当场公示了“特等、一等、合格、次品”四个等级的具体标准和对应价格,骚动才慢慢平息。
但老赵头还是骂骂咧咧地背着麻袋走了,嘴里嘟囔着“忘本”、“摆谱”之类的话。
收购来的合格药材进入初加工车间,新的冲突又爆发了。
车间里安装了清洗、切片、烘干等设备,虽然不算顶尖,但在92年的农村已是了不得的“高科技”。
汪细卫高薪从县里请来了技术员进行培训。
问题出在招聘的本地工人身上。
他们大多是附近的村民,习惯了田间地头的劳作,对“进车间要换白大褂、戴帽子、戴口罩、洗手消毒戴手套”这套规矩极其不适应。
“哎哟,洗个手还要用那滑腻腻的肥皂,洗三遍?俺在家一天也就洗两回手!”
“这衣服穿着憋得慌,还不让抽烟,咋干活嘛!”
更有人对着嗡嗡作响的切片机、烘干房手足无措,不是操作不当损坏了药材,就是差点弄坏机器。
技术员要求严格,几次纠正无效后,汇报给了汪细卫。
汪细卫亲自到车间查看,正好撞见一个相熟的远房叔伯汪老栓,正偷偷在车间角落里卷旱烟,手指甲缝里还带着黑泥。
“老栓叔!”汪细卫脸色沉了下来,“培训时怎么说的?车间里严禁烟火,要注意卫生!”
汪老栓吓了一跳,连忙把烟藏到身后,讪笑道:“细卫啊,就抽一口,提提神,不碍事……”
“这不是碍不碍事的问题!这是规定!药品是人命关天的东西!”汪细卫语气严厉,“您要是做不到,只能先回家休息了。”
最终,包括汪老栓在内的几个屡教不改、实在无法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村民被辞退了。
这个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样飞遍了蛟乡。
“听说了吗?汪细卫把他老栓叔都给开了!”
“何止!收药材挑三拣四,压价!”
“我看他是被那个城里来的常老板迷了心窍,眼里只有钱,没有乡亲了!”
“忘了咱们当初怎么帮他了?修路出工出力,种药材伺候得比自家庄稼还上心,现在倒好,翻脸不认人!”
“就是,有钱了,看不起咱乡下人了!”
种种议论、抱怨、甚至指责,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迅速蔓延。
连潘高园的“园子百货”生意都受到了些影响,有些心怀不满的村民宁愿多走几步路去供销社,也不来她这里买东西。
汪细卫感受到了压力,但他并没有妥协。
他召集了陈阳、肖易明、杨春燕等核心人员,以及各村比较明事理的负责人开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山里那点破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