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草原,露水在毡房顶上结了层薄霜。李伟蹲在临时食堂的角落,掀开粉丝捐的保温箱,里面的沙棘果干已经潮得发黏,昨天刚运到的羊肉边角料冻得硬邦邦,外层却裹着一层化冻的血水 —— 草原昼夜温差能到 25℃,白天太阳一晒,保温箱里的食材化冻,晚上气温骤降到 - 5℃,又重新冻上,反复几次,食材要么发霉,要么变味。
“李老师,青稞面也潮了。” 方静抱着个布袋子走过来,倒出一把青稞粉,手上沾了一层湿乎乎的粉末,“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一摸就结块了,孩子中午吃不上疙瘩汤了。” 她身后的阿古拉攥着半根发黄的野菜,菜叶上还沾着泥土:“我在草原上挖的,能放进汤里吗?以前奶奶说这个能吃。”
李伟接过野菜,认出是苜蓿芽 —— 春天草原上最早冒头的野菜,却不敢立刻点头:“这野菜要洗干净煮透,不然可能闹肚子。” 他抬头看向远处的羊圈,蒙根正拿着块发黏的沙棘果干喂小羊,小羊闻了闻就躲开了,“连羊都不吃的变质食材,更不能给孩子吃。”
临时教室的窗户上,贴着孩子们画的 “理想午餐”—— 阿古拉画了一碗绿油油的蔬菜汤,蒙根画了堆红番茄,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想每天吃青菜。” 方静叹了口气:“草原春天只有沙葱和苜蓿,沙葱昨天刚吃完,现在只能挖苜蓿,可挖多了怕破坏草场。”
上午七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对准了潮掉的青稞粉和冻坏的羊肉。李伟举着结块的青稞粉,指尖沾着湿粉:“家人们,草原的温差比倒春寒还狠 —— 白天 20℃,食材化冻发黏;晚上 - 5℃,冻得硬邦邦,反复几次,半箱食材都浪费了。” 镜头扫过孩子们的画,“孩子们想吃口青菜,现在却只能挖野菜,还怕洗不干净闹肚子。”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8000 万,弹幕里的调侃与心疼像潮水般涌来。ID “卖酒瓶的老王” 率先弹出,头像里的酒瓶堆得比人高:“李老师!食材潮了找我啊!我这酒瓶洗干净,装青稞粉防潮,比沈大厨的银勺还管用!” 他附上一张 “酒瓶防潮示意图”,“瓶口塞棉花,再盖盖子,放半年都不潮!”
“老王你别抢风头!”ID “蔬菜大棚张哥” 紧跟其后,头像里是绿油油的温室大棚,“缺青菜找我啊!我捐 500 株耐低温蔬菜苗 —— 番茄、黄瓜、生菜都有,还捐一套大棚骨架!草原温差大?大棚能调温,比老魏的铲车还能‘抗造’!” 他刷了个嘉年华,“再捐 2 万块买保温膜,保证蔬菜苗冻不死!”
沈亦舟拿着银勺敲了敲结块的青稞粉,无奈笑道:“老王的酒瓶确实能防潮,但银勺也有用 —— 试汤的时候能精准判断盐度,避免孩子吃太咸。” 他举起阿古拉挖的苜蓿芽,“今天的邪修菜选‘苜蓿羊肉青稞疙瘩汤’,苜蓿的维生素 C 含量是菠菜的 1.5 倍,膳食纤维丰富,能解决孩子缺蔬菜的问题;青稞疙瘩煮软后易消化,搭配羊肉汤,暖肠又抗饿,正好对抗温差带来的肠胃不适。”
李伟蹲下来,把潮掉的青稞粉倒进粗瓷盆:“今天教这道邪修菜,就是要解决‘食材潮、缺蔬菜、工具少’的问题 —— 没有揉面垫用石板,没有勺子用手捏疙瘩,没有滤水篮用纱布,草原上有的东西,就能做出热乎又干净的汤。” 他边说边往青稞粉里加温水,“潮粉别扔,加温水揉成面团,反而更筋道。”
【邪修菜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解决 “脏、潮、硬” 三大难题):
苜蓿芽处理:李伟把苜蓿芽放进粉丝捐的滤水篮(没有就用纱布蒙在盆上),用雪化的温水反复冲洗 3 次,“草原的野菜沾着羊粪和泥沙,必须多洗几遍”。他挑出发黄的菜叶,“只留嫩绿的芽和叶,老茎嚼不动,孩子不爱吃”。沈亦舟补充:“苜蓿芽要沸水焯 1 分钟,既能去草酸,又能杀菌 —— 这是淮扬菜‘野菜去毒’的基本方法,就算是邪修菜,也要保证安全。”
青稞面团和制:李伟把潮青稞粉揉成面团,用酒瓶底反复碾压(“老王的酒瓶又派上用场了!碾压能把结块的粉揉开,比手揉省劲”),直到面团光滑不粘手。他揪下一小块面团,用手搓成拇指大的疙瘩:“疙瘩别太大,不然煮不熟;也别太小,容易煮烂成糊糊 —— 像这样大小,煮 5 分钟正好。” 沈亦舟提醒:“青稞面黏性小,和面时加 1 勺小麦粉(粉丝捐的),能让疙瘩更抱团,这是‘借粉增黏’的小技巧,不丢邪修菜的本质。”
羊肉处理:李伟把冻硬的羊肉边角料放进铸铁锅,加雪化的温水慢慢解冻,“别用开水,不然外层熟了内层还冻着,肉会柴”。解冻后切成 1 厘米见方的小丁,加半勺盐、少许花椒粉腌 10 分钟,“花椒粉能去腥味,比料酒方便,还不用额外找容器”。沈亦舟补充:“羊肉选瘦多肥少的,脂肪煮进汤里,既能增香,又不会太腻,适合孩子消化 —— 每 100 克瘦羊肉含 20 克蛋白质,正好补充孩子长身体的营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m.2yq.org)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