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煮到半透明时,李伟把切好的牛肝菌倒进锅里,用木勺轻轻搅动:“菌菇一定要煮15分钟以上,确保熟透,不然容易闹肚子。我以前贪快,煮了10分钟就关火,结果吃了后肚子不舒服,拉了半天,从那以后再也不敢偷懒了。”他转头问阿雅,“阿雅,你奶奶煮菌菇也煮这么久吗?”
阿雅点点头,从自己的小竹篓里拿出几片新鲜姜片:“奶奶煮菌子会放姜片,说能驱寒。上次我淋雨感冒,奶奶就给我煮了姜味菌菇粥,喝了就好了。”她踮起脚尖,把姜片递给李伟,“这个给你,煮在粥里好喝。”
李伟接过姜片,心里一暖,他把姜片切成细丝放进锅里:“谢谢阿雅,这个建议太好啦!雨林里冷,加姜片正好驱寒。家人们看,这就是雨林孩子的智慧,比我这个‘老厨师’还懂行。”他对着镜头晃了晃锅里的粥,“现在粥已经变稠了,咱们把虾干放进去,再煮5分钟就行,虾干本身有咸味,不用放太多调料。”
周小雨站在旁边准备调料,她手里拿着个小小的盐罐:“盐要少放,菌菇和虾干本身就很鲜,放多了会盖住鲜味。上次我盐放多了,粥咸得像海水,阿海喝了一口就吐了,说‘比我腌的咸鱼还咸’,现在还拿这事笑我。”她往锅里撒了少许盐和胡椒粉,用勺子舀起一点尝了尝,“差不多了,最后撒点葱花,提香还好看,孩子们都喜欢。”
竹楼里弥漫着粥的鲜香,火塘的暖意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通红。阿雅趴在桌边,好奇地看着锅里翻滚的粥,小鼻子一抽一抽的,显然是被香味吸引了。小海拉了拉她的衣角,把自己的小竹碗推过去:“等下我分你一半,这个粥肯定很好吃。”
三、成品试吃——一碗暖粥,牵动山海心
粥煮好后,李伟先盛了一碗递给阿雅,竹碗有点烫,阿雅双手来回倒腾,小海赶紧凑过去帮她吹了吹。阿雅小口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抬起头看着李伟,用力点头:“太好吃了!比奶奶煮的还香!”她捧着粥碗,小口小口地喝着,嘴角沾了点粥渍也没察觉。
“慢点喝,不够还有。”李伟摸了摸她的头,心里一阵发酸。阿雅的衣服洗得发白,袖口都磨破了,小小的身子却背着和她差不多高的竹篓。“阿雅,你想学做这个粥吗?”
阿雅猛地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可以吗?奶奶生病的时候,我想煮给她吃。”她低下头,声音有些哽咽,“我爸妈不在家,奶奶身体不好,我每天自己做饭,煮的粥要么糊了,要么没熟,奶奶总说‘好吃’,可我知道很难吃。”
阿海看着阿雅,眼眶也红了,他想起自己常年出海,小海也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这孩子太不容易了,跟我家小海一样。”他蹲下来,对阿雅说:“以后叔叔每周都给你送鲜虾干,你跟着李叔叔学做饭,好不好?”
阿雅用力点头,眼泪掉在粥碗里,她赶紧用袖子擦了擦,又接着喝粥,仿佛那是全世界最珍贵的美味。直播间的弹幕安静了几秒,随后刷起一片“心疼”“加油”,ID“宝妈群群主玲子”留言:“我明天就寄点儿童厨具过来,让阿雅也能安全学做饭。”ID“退休教师刘姨”:“阿雅真棒,奶奶有你这样的孙女真幸福。”
考察队的四人围坐在火塘边喝粥,鲜美的粥味混着炭火的暖意,驱散了雨林的寒冷。小张喝着粥,对着手机记录:“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乡镇政府已经批复了公益厨房的建设申请,下周就能动工,预计一个月后就能投入使用。厨房的名字我们和玉姐商量了,就叫‘勐腊竹灶坊’,‘勐腊’是咱们这儿的地名,‘竹灶’是傣家特色,怎么样?”
弹幕立刻一片叫好:“这个名字有特色!”“一听就很有傣家味道!”“勐腊竹灶坊,记下来了,以后就是咱们的牵挂了!”
下午两点,屋外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老王带着两名傣族向导来了,拖拉机上堆着满满的物资——小甜捐的防蚂蟥袜子和速干毛巾整齐地装在纸箱里,宝妈群捐的儿童雨衣印着彩色的卡通图案,县卫健委的药品用防水袋包得严严实实。“这些都是大家的心意,”老王擦了擦脸上的雨水,“村里的男人们听说要建厨房,都主动来帮忙,说不要工钱,就想让孩子们有个好地方学做饭。”
李伟和老王一起去看“勐腊竹灶坊”的选址,就在村小学旁边的空地上,紧挨着一条小河,取水方便。空地旁边有几棵大榕树,夏天能遮阳。“乡镇政府会帮着平整土地,接通水电,”老王指着空地中央,“这里建个竹楼式的厨房,既环保又符合傣家特色,孩子们也喜欢。”
傣族向导岩温笑着说:“我们村里的竹匠手艺好,建厨房的竹材我们来准备,保证结实耐用。我家小子天天盼着厨房建好,说要学做海鲜粥。”
下午四点,考察队准备回竹楼整理物资,阿雅和一群雨林孩子送他们到路口,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一朵新鲜的牛肝菌,用树叶包着,小心翼翼地递到他们手里。“李叔叔,这是我早上采的,很干净。”“我也要学做海鲜粥!”“厨房建好后,我们能去上课吗?”孩子们的声音像雨林里的小鸟,清脆动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m.2yq.org)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